兒童健康

傳統教育方式可行嗎?

傳統的教育方式父母扮演著“虎爸貓媽”或者是“虎媽貓爸”的角色,然而這種教育方式還在每天重複的上演著。在孩子小的時候,爸爸也想這用這種教育方式來管理自己的孩子,但是這種方法真的適用于每一個孩子嗎?這種教育方式真的好嗎?

也許在短時間內孩子很適應這種教育的方式,他們對依賴於一種感覺從而也畏懼一種感覺,然而從長期來看,這種教育方式存在許多弊端,非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更有可能衍生出更多的問題。

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常常會使孩子不知所措,性格紊亂。

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父母雙方一個責怪,一個掩護,並沒有去解決事情的根本問題那麼,久而久之,孩子並不知道自己做錯了沒有,不同的標準讓他失去正確的判斷。

這是孩子的認知觀就出現了畸形,認為誰的說法對自己有利就聽誰的,從而造成了對事物本身的認知與處理。

關於親子關係我們始終提倡良好的家庭氛圍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成長,而這種你責我護的做法很明顯的會使家庭關係失調。

一個在內心很愛孩子的爸爸卻只能在媽媽面前扮演著嚴厲的角色,久而久之,“爸爸”這個就會變成孩子犯錯誤時嚇人的說辭,每當孩子調皮不聽話的時候,把“爸爸”搬出來,小孩子一下就乖巧了,使得這一招屢試不爽。

爸爸總是扮演“黑臉”,孩子逐漸對爸爸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和爸爸的關係越來越冷淡,甚至是抵抗叛逆。除了偶爾收到禮物會和他玩一會,其他時間只會找媽媽,在媽媽懷裡撒嬌耍賴。

扮演黑臉的初衷,大多是為了讓孩子更加聽話,更加有所畏懼,但逐漸到了親情疏遠的地步,又有誰願意去扮演這個被孩子厭惡排斥的“黑臉角色”呢

“紅臉”的愛意無法抵消“黑臉”帶來的傷害打一巴掌給個甜棗,當孩子受到父母一方中的“黑臉”傷害後,能從“紅臉”的愛意中抵消傷害帶來的消極效果嗎?

研究顯示,不太可能。

因為傷害一旦造成,就很難彌補。比如我們手上不小心割了一個小口子,很疼,媽媽立刻給予安慰照顧,但是疼痛並不會消失,這個傷害是客觀存在的。

所以,即便在媽媽懷中享受了再多的溫柔和愛意,在爸爸跟前常常被過分責駡的孩子,也容易衍生出敏感、脆弱等一些不好的情緒,甚至會影響到性格的成長發育。同時,孩子在家中時常感受到父母不穩定的態度,時而是溫和的,時而是責駡的,孩子的情緒也難以穩定,對孩子的成長會產生極其不良的影響。

容易給孩子造成父母的刻板印象如果長期父母的教育是固化成一個風格的話,比如父親嚴厲,母親溫和,亦或是相反,那麼很容易給孩子造成一種觀念,即父親或者母親就應該是這樣的,“哦,父親就應該是不苟言笑的?”“母親一直都是溫和的”。

而當這種印象形成認知後,孩子也會有意無意的模仿。一旦現實生活與之相反,很有可能就會引起一些衝突。

影響孩子個性發展“黑紅臉”教育更麻煩的是,當孩子習慣于從一方得到寵溺的時候,很容易形成依賴性討好的人格,甚至於走向極端耍無賴,又或者是軟弱無條件順從,這些對孩子個性的發展都會產生難以消除的不良影響。

我見過一個六六的小夥伴,父親很溫和,極端寵愛孩子;母親則很嚴厲,說一不二。孩子在父親和母親面前完全是判若兩人,父親接放學的時候,孩子撒嬌耍賴什麼都要買,不買就不回家,坐地上哭,很固執,也很嬌氣。

而在母親面前,則是特別聽話,聽話到很委屈,失去自我。對母親一些過於嚴苛的意見都不敢反抗。比如本來被小朋友搶去自己的玩具,不甘心的想奪回來,卻被母親制止,因為要和小朋友分享玩具。小朋友心不甘情不願的很,卻也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

其實,無論是嚴厲還是溫柔,只是不同情境下我們和孩子溝通的一種表像態度,內在本質都是為了更好的解決問題。如果把教育孩子當作商場上的爾虞我詐來對待,勾心鬥角耍心機,一旦被孩子識破,只會對家長失望,不信任,失去安全感。

所以,誰都不應該當“黑臉”。

既然“黑紅臉”不可行,那麼,應該怎麼做呢?無論是哪對父母,都是深愛著孩子的。從教養的觀念來講,父母間難免會有一些差池,有的傾向於嚴厲說教,有的傾向於溫柔堅定,但其根本都是為了教好孩子。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種,只是我們應該遵守的一個原則是:愛和真誠。

父母雙方,對待孩子的教育需要有一個統一的價值觀,比如該吃飯的時候不要到處玩耍追著喂,比如不能在公眾場合喧嘩影響別人等等。即便在很多細節方面有衝突,也應該是關起門來協商,在孩子面前的時候表現出一致性,以避免孩子無所適從。

孩子是最敏感的,能清晰的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嘗試用溫柔而堅定的態度去和孩子相處,你一定會發現,這會是比“黑紅臉”的反差刺激更能讓孩子認可和接受的一種方式。

愛和真誠,是和孩子溝通時最好的法器。刻意黑臉紅臉的表演,就別用在孩子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