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孩子太熊了,有辦法治嗎?

孩子在4~7個月的時候,就能翻爬坐立,嘗試用嘴和手探求世界了,這時熊孩子的特質也開始顯露。家長們開始擔憂從小看到老,小時候這麼熊,長大後還怎樣了得?

Q:熊孩子往常其實是一個挺招人煩的詞兒,兩三歲的熊孩子行為和在七八歲以致更大一點的熊孩子行為,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嗎?我們應該根據孩子的不同發育階段來解讀孩子的一些行為。熊孩子呈現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孩子的社會認知不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他根本不理解這個社會規則,他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比如他不知道打人、對人吐口水是錯的,他也不知道為什麼打媽媽可以而打別人就不可以。這時家長給孩子講複雜的社交規則,他是聽不懂的,簡化粗淺的言語孩子才可能接受。

所以有些孩子的行為,比如孩子在3歲,呈現打人、罵人或者吐口水這樣的行為,其實是可以被理解和原諒的。所以3歲以前孩子的所謂“熊”,其實是孩子天性的表現,家長不用擔憂,3歲以後再慢慢教導就好。

但是孩子大一點,比如7、8歲了,他曾經有了一定的認知才幹了,還依然呈現不禮貌,影響以致傷害別人的行為,就是家長教導的義務了。

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在兩三歲的孩子看來,他只知道自己,不會顧及別人。在以自我為中心的情況下,他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給其他人構成什麼影響或者傷害。

而孩子大一點,比如上了幼稚園,有了更廣的社交圈之後,通常就會慢慢接受分享和互惠這兩個社交基本準則,逐漸不再以自我為中心。假設孩子7、8以致更大一點的時分還是自我為中心,家長們就真的該擔憂了。

孩子言語發展至3歲以內的孩子,他的言語發展不能滿足他的一切需求,一旦有了心情或者其他懇求,他不知道用言語來怎樣表達,只能採取自己會的方式,也就是身體言語。普通這種情況在孩子2歲以後隨著言語才幹的發展會好轉一些。

所以關於3歲以前,以致是4、5歲之前的孩子,不存在熊孩子。 其實也可以說4、5歲之前的孩子都是熊孩子,他們多少都存在一些看似不守規矩的行為。所以家長對此也不用過於擔憂,孩子熊一點完全正常。

Q:3歲以前不存在熊孩子,那麼後來熊孩子的構成和家長有關係嗎?有的。

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可以按照支援度和懇求度分為四種。

高支持:對孩子有情感的支持,不時愛孩子,孩子有什麼曲折家長會立即做出回應

低支持:對孩子淡然置之;孩子遭到曲折或傷心啦,家長一味責駡;忽略孩子的感受

高懇求:對孩子專制,給孩子設置高標準,嚴厲懇求孩子

低懇求:溺愛孩子,對孩子的言行過火縱容

低支持和低懇求的教養方式常常容易讓孩子變成熊孩子,家長應該儘量避免。

同時家長們也要接受孩子目前的能力,相信孩子未來的能力。

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就是好動,就可能會呈現打鬧不講理,不會分享,沒有共情能力,但是這不代表孩子以後也全身缺陷,能力不行。家長們要接受孩子目前的狀態,相信自己孩子未來發展的能力。

Q:熊孩子喜歡打人,還屢教不改,作為家長該如何處置?首先家長不能有暴力行為孩子的學習模仿能力很強,不能讓孩子以為呈現抵觸只能用暴力處置,或者暴力問題只能用更暴力的行為去處置。可以嘗試讓孩子承擔打人的自然結果,比如他打了你一下,你也打回去一下,讓他知道打人是要承擔相應結果的。

其次家長不能體罰孩子假設孩子打了別人,家長不要為了以示懲罰而再打孩子一頓,要採取其他非暴力方式,平和地和他講道理,用和他討論的方式去讓他知道打人是不對的。和他樹立類似契約關係,比如約法三章,假設再呈現打人行為,他將遭到什麼樣的懲罰。並在孩子再次打人時立即執行商定規則。

建議家長儘量在當時當地讓他承擔打人的自然結果,發現孩子打人後,立即採取措施,而不是等到很久之後再去處置。

Q:聽話的乖孩子就一定好嗎?不一定。

當前社會上公認的典型的乖孩子,多是父母控制型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普遍聽話、依從、成果好,但是這類乖孩子也存在社交能力、自我認識相對較弱的問題。

假設孩子本身經過理性的思索判別,自己決議做一個乖孩子,這個自然無可厚非。但是假設是家長壓制孩子天性,把孩子強扭成乖孩子,這對孩子的未來來說就一定是好事了。

特別是針對三歲以前孩子認知發育還不完好的情況下,任何行為都是孩子天性使然,家長強行按照自己的意志壓制孩子,比如不讓孩子亂爬亂動、不准孩子哭啼、不讓孩子玩玩具時弄髒衣服……其實就是抑止孩子天性,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生長。

Q:把熊孩子變乖,有必要嗎?沒有必要。

事實上小孩子,特別是3歲以下的孩子,不乖、熊點屬於正常現象。這個時候的孩子對世界充溢獵奇感、探知欲,他會調動全身細胞去感知、認識世界。即使呈現家長們以為的“熊孩子”行為,也是應該被理解和原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