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小看做“白日夢”了,它竟有8大功效!
亞洲積極心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汪冰在接受採訪時解釋說,想像力就是提供一種對現實的參照,適當的想像力可以對心理產生積極影響。近些年,國內社會對孩子想像力的重視程度有所提高,但其實,最缺乏也是最需要想像力的是大人。《赫芬頓郵報》同樣指出,適度做做白日夢,利大於弊。一個擁有想像力的人至少能獲得以下好處。
提高 智力
對一個聰明的人,我們常會用專注、堅定、適應性強等詞形容,而這些品質就可以來源於想像力。《無天賦》作者、心理學家斯科特·巴里·考夫曼認為,如果把“智慧”一詞重新定義,應該將想像力加在其中。2012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做白日夢並不像我們以為的那麼愚蠢,胡思亂想的過程中,大腦是在高速活動的,這種活動對激發智慧發育有著重要意義。
提升 辦事技能
《華爾街日報》的一則報導稱,研究顯示,想像力不僅是提升兒童認知能力的重要促進因素,還對成人處事能力的提高有重要意義。擁有想像力的人,通常都有著與眾不同的看問題角度,這種不同可以拓展思路,從而獲得更好的解決途徑。
增強 記憶力
想像力並非只能在大腦中創造虛構的東西,它還可以將基於現實的記憶加深,在一定程度上增強記憶力。美國心理學協會的研究發現,想像力能夠幫人找回大腦中一些曾經被遺忘的資訊。因此,大腦曾經受過損傷的患者,可以通過想像力輔助治療,獲得更好的康復效果。
增加 人際好感度
研究發現,記憶力、想像力和共情之間存在潛在聯繫。比如,想像一種自己從未經歷過的生活,而後,我們便會對那些有著相同經歷的人產生更多的理解。汪冰說,這種通過想像而產生的共情,可以促使人更多地進行換位思考,更好地理解他人,變得更加善解人意,從而增加人際好感度。
培養 創造力
規則、條框是禁錮想像力的枷鎖,而打破規則本身,就是一種創造。《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在2008年哈佛畢業典禮上也表示,想像力是人類獨有的,能夠讓人更有創造力,更有改革精神。哈佛醫學院助理醫師斯瑞尼·皮萊博士則認為,想像力能夠啟動大腦中的某一特定區域,該區域對於激發創造性,並將想像中的場景付諸實踐具有促進作用。就像汪冰所說,想像力就是一種可以重構現實的能力。
緩解 壓力
如果把用腦比作開車,平時的工作就相當於在擁堵的城區開車,壓力大,心情煩躁;偶爾胡思亂想一下,就相當於到空氣好的郊區高速開車,心情愉快。雖然兩者都在用腦,但做不同的事帶給你的感受也不同,隨心所欲的思維能夠帶給你快樂,壓力也會隨之大減。
休養 大腦
西南大學心理學院應用心理學系主任楊東表示,現代人無論是學習、生活,還是工作,習慣了強調程式,但這種規範會讓主要負責理性思維的大腦半球負擔過重。若能適度空想,發揮想像力,就可以促進大腦兩半球的交替使用,起到休養大腦的作用。而在汪冰看來,平時工作就像把車開到200邁,瞎想時就是換擋,讓車速降下來,進而達到休息的目的。
提升 幸福感
有人說,在旅行前,計畫和想像旅行的過程是比旅行本身更幸福的一件事。再比如,週末你打算看電影,那麼,在真正去看電影前,期待的過程也是最幸福的。這種幸福感的提升就是想像力帶來的,它甚至有對抗苦難的作用。
汪冰認為,孩子天生具有想像力,我們需要做的是保護他們的想像力;而已經缺乏想像力的成人,則需要有意識地學著去想像。
首先,給自己的生活留白。人只有閑下來的時候,才有可能做做白日夢。但閑下來的時候不能只顧著看微信、看影視劇,而應該多做表達性工作,比如畫畫、唱歌、朗讀。因為被動地接收資訊對增強想像力沒有益處。
其次,偶爾頭腦風暴一下。在工作中,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常常會採用頭腦風暴的形式。其實,這種頭腦風暴也可以用在生活中。比如你在計畫一次旅行時,不要只是想著如何安排行程,這是一種限行思考;不妨把“旅行”兩個字或旅行目的地寫在白紙上,然後發散思維,想所有跟旅行、跟目的地相關的事,越發散越好。
最後,要挑戰生活常規。常規扼殺想像力,新鮮感則能帶來想像力。比如,可以在上下班途中,經常更換不同的路線,以獲得新鮮感。此外,想像力是具有自發性的,不要總給自己做出各種既定的設計,建議自製一個骰子,在六個面上分別寫上自己一直想做的事,閒暇時擲出骰子,看到什麼做什麼,為生活平添幾分樂趣。這種不確定性,對激發你的想像力很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