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選擇恐懼:一手好牌是如何被你打爛的

生命君開小號啦更多腦洞大開的心理知識請移步“讀心研究所”翻牌子(ID:duxinyanjiusuo)

張愛玲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中說,娶了紅玫瑰,紅的就變成了牆上的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就成了袖口的飯粒黏子,紅的卻是心口的朱砂痣。

我們害怕選擇,怕在選擇中錯過最正確的那一個,更害怕選擇派生的遺憾。

你在什麼時候最恐懼選擇?比如“中午吃什麼”的世紀難題,看似細小,卻著實令人糾結不已。

特別是當手握兩個“較優解”,不僅耗費大量時間思考,最後很可能還落個選哪個都不舒服,選哪個都會後悔的結局,浪費一手好牌。

為什麼害怕選擇?

42%的人認為是專注力不夠,太容易受周圍環境影響,所以才舉棋不定,更有人戲稱,自己的“選擇恐懼”就是因為窮。

其實,即使是有錢人,也會容易害怕選擇,出現這種情況的心理原因大致有3點:

❶ 過於追求完美。有人凡事求完美,賦予所選事物太多意義,甚至有些強迫,無法輕易做抉擇。

❷ 選錯路形成心理創傷。曾在重大事務上選擇失誤,比如選錯專業、工作等,在人生某階段舉步維艱,會影響今後的選擇。

❸ 獨立意識差,害怕擔責任。包辦型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依賴性強,獨立意識差,長大後往往不敢輕易做決定。簡單粗暴型父母可能會教育出害怕承擔責任的孩子。

別過度糾結“最優解”

到底怎麼做才能不左右為難呢?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李虹教授團隊最新研究發現,放棄“最優解”的想法,能讓我們快速而準確地做決定。

他們讓參與者完成一項選課任務,並說明他們是否認為課程中有最好的一門、以及對選擇是否後悔。

結果表明,最優化決策者更傾向于相信選項中存在客觀最好的一個,即最優解、正確答案,而這導致了他們在決策過程中花費了更多時間,也產生了更多的後悔情緒。但這一現象僅存在於各選項勢均力敵的情況下。

另一個實驗發現,一旦選項中有一個占絕對優勢的選項,人們都能迅速做出滿意的決策。

所以,若有最佳選擇,就立馬決定;如果選項平分秋色,則隨心隨性。

不要過度糾結“最優解”,畢竟客觀上“最優”的東西也不一定適合你。

三步擺脫“選擇恐懼”

可以說,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和放棄的過程。可以嘗試以下方法擺脫“選擇恐懼”:

首先,把可能的選擇寫下來。它們各自的優缺點寫在旁邊,一目了然地讓自己看到哪項是最有益。

其次,接受“有得必有失”、完全不正確的選擇是不存在的。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不必要的思考上,會失掉更多寶貴的東西。

最後,偶爾嘗試“抽籤”、“擲骰子”的方法。幫助你克服猶豫心理,勇敢做出決定。

“37%法則”教你做決定

方法:決策前先觀察前37%種選項情況,但不做決定,只記住最好的那個,從第38%開始,只要感覺比前37%的好,就馬上決定、選擇。

舉個栗子:參加一個有100家企業的招聘會,如何在不走回頭路的情況下找到最好的公司呢?

最佳策略是先看前37家,不要詳聊,只需瞭解他們的大致情況,找到37家中自己最滿意的一家(甲公司)。再繼續看別的企業,此時以甲公司為標準,一旦遇到比它好的,就馬上抓住機會上前求職。

“37%法則”源於統計學。旨在以最少時間成本達到最好的效果,也提醒我們,前期先不用著急,多觀察瞭解,到中期後,一旦遇到好的,就要抓住,不要猶豫“還有更好的”來浪費精力、耽誤時間。

避開決策的“雷區”

1

避免在疲憊時做決定

意志力是種有限資源,若被消耗過多,很難再客觀評估其他事情,隨著時間推移,還有可能衝動行事。因此,應當避免在精神疲憊時做重要決定。

2

不要給自己太多選項

因選擇多導致決策困難的現象叫做“決策疲勞”。做決定的過程是一個消耗腦力的認知過程,我們需要不停地進行資訊比對來做出合理判斷。

若可供選擇的專案太多,需要比對、平衡的資訊就越多,要消耗的認知資源就越多。此時人們會傾向於折中選擇或保持現狀,而這兩種結果都不是我們決策的初衷。

3

不要在深夜做決定

心理專家指出,人在晚上往往更感性,這也是文藝工作者喜歡在晚上工作的原因,此時做決定難免有失偏頗。

還有人白天工作太辛苦,到了晚上,大腦轉得慢,觀念也容易變得消極狹隘,可能做出令人後悔的決定。

選擇之所以重要,正是因為它的不確定性,所以我們說,有選擇權的人其實是最富有的人。

但無論選擇什麼,最後的結局都是帶有遺憾性的。接受選擇的遺憾和唯一性,本身也是一種成熟的標誌。

面對選擇,與其糾結,不如好好學會接納不完美的人生,行使好自己的權利,並在做出正確合適的選擇後忠於自己的選擇。

編輯: Hero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