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健康養生生活館,先天性肺動靜脈瘺

我偷偷告訴大家,今天的文章內容超級勁爆哦,一定要看到最後。

先天性肺動-靜脈瘺(congenital pulm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PAVF)亦稱動靜脈瘤(arteriovenous aneurysm),為較常見先天性發育畸形,胚胎期肺循環動靜脈間毛細血管吻合支擴大,形成肺動靜脈間異常交通。那麼針對這種疾病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進行預防和治療呢?下面三九養生堂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瞭解一下先天性肺動靜脈瘺的相關知識。

約1/3患者呈肺內多發病灶屬顯性遺傳。病員及其家族常伴有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如皮膚、黏膜等部位,同時可累及胃腸道,又稱Rendu-Osler-Weber病。亦見單發性非家族性病者。較常見先天性發育畸形,胚胎期肺循環動靜脈間毛細血管吻合支擴大,形成肺動靜脈間異常交通約1/3患者呈肺內多發病灶屬顯性遺傳。

病理生理

先天性肺動靜脈瘺呈多發性(66%)或單發性(34%),多位於兩肺下葉內側或肺外周胸膜下。肉眼觀察呈球形暗紅色,直徑1mm至數釐米,但微小病變則僅能通過肺活檢經鏡檢證實。鏡檢表現為薄壁血管腔,異常擴張呈囊狀,管壁組織退行性變。擴張的傳入動脈與傳出靜脈相連接。

臨床表現

約10%患者在嬰幼兒期出現症狀而大多數均在成年以後出現症狀,亦可無任何症狀表現,通過常規胸部X線檢查而發現症狀取決於病變程度和範圍。畸形病變往往隨年齡增長而加劇,最終出現臨床症狀。主要症狀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咯血,氣促,心悸和胸痛。體檢可見杵狀指(趾)和發紺,病變部位相鄰胸壁可聞及血管性雜音可伴有肺外表現如鼻出血、嘔血和皮膚黏膜毛細血管擴張。

併發症

併發血氣胸者表現為胸痛氣促和休克。併發中樞神經系統病變者表現為暫時性腦缺血和腦血栓形成抽搐甚至偏癱及腦膿腫。

診斷與鑒別診斷

根據其低氧血症、肺部血管雜音及典型的胸部X線檢查結果可以做出初步診斷。

鑒別診斷

可與肺內結核,良、惡性腫瘤,肺實質出血,肺梗死,單胞漿菌病或球孢子菌病區別。

檢查

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檢查 慢性缺氧病例紅細胞增多。

2.動脈血氣分析 嚴重病例表現低氧血症,動脈血氧分壓(PaO2)和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降低,但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不增高。吸氧難以糾正低氧血症。

其它輔助檢查

1.胸部X線片 可見肺內單個或多個錢幣樣結節病灶直徑1cm至數釐米不等,密度增高而均勻,邊界銳利,多位於中下肺野內側帶亦可見引流血管陰影自肺門向該結節狀陰影延伸,並相連胸部體層片能更清晰顯示

2.胸部X線 借valsalva法和Mueller法檢查,深吸氣時腫塊陰影擴大,深呼氣時縮小。同時可見同側肺門血管影搏動增加。

3.胸部電腦斷層(CT)掃描和磁共振成像(MRI) 可檢出胸部平片未能發現的病灶,並能進一步鑒別病灶性質。

4.血管造影檢查 可幫助確診和明確範圍,對擬行手術治療者尤為必要

5.心導管檢查 可能有心搏出量增加,但肺動脈壓正常。

6.心電圖檢查 多在正常範圍。

7.超聲心動圖(echocardiography) 可能發現心外右-左分流。

治療

手術切除治療可糾正肺內分流改善血液供應,並可防止出現栓塞等併發症,預後較好但術後短期可能因更多血液通過原來灌注不足的肺組織而出現肺水腫,應密切觀察。部分病例可能再次發生動靜脈瘺而須重複手術,需注意防護。對伴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者,手術宜慎重。目前更多建議採用栓塞治療,經導管置入聚乙烯或矽膠小球或不銹鋼彈簧,以阻塞瘺管減少血流分流,安全而有效尤其適用於不宜或不擬作手術切除治療者偶見血胸或偏癱等併發症。

預後

此病約50%在嬰幼兒期死亡。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詳細的學習了關於先天性肺動靜脈瘺的相關知識,我們知道了先天性肺動靜脈瘺的臨床表現主要為10%患者在嬰幼兒期出現症狀而大多數均在成年以後出現症狀,亦可無任何症狀表現,通過常規胸部X線檢查而發現症狀取決於病變程度和範圍。如果大家想瞭解更多關於疾病的相關知識,別忘了閱讀下一篇文章哦。

文章看完啦,跪求評論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