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媽媽不在孩子乖巧可愛聽話,媽媽一來為何就變了

瀟瀟是一位職場媽媽,平常都是奶奶帶寶寶,晚上和週末就自己帶寶寶。每天瀟瀟回家後,寶寶就會一刻不停地“黏著”媽媽,甚至換衣服、上廁所時也要跟著。然後自己什麼事都要依賴媽媽:拿玩具、吃水果、開電視、換衣服、洗澡,所有的事情都要而且只要媽媽做。媽媽在家時,寶寶甚至吃飯也不好好吃了,要媽媽喂,還總是對食物也是挑三揀四,跟媽媽一起出門時也總是要抱抱。

奶奶說娃這就是“見娘愁”,媽媽不在什麼事都好好的,媽媽一回家就各種“不聽話”。爸爸每次看到寶寶這樣,就會大聲批評“你怎麼這麼嬌氣”,還說瀟瀟對孩子太溺愛,奶奶也常常威脅孩子“你再這樣黏媽媽,我就帶你回老家”。瀟瀟在媽媽群裡訴苦,結果得到不少媽媽的回應,原來很多寶寶都會這樣“見娘愁”。

孩子“見娘愁”真的是嬌氣嗎?

“見娘愁”是一些地方的俗語,有的也叫“撒娘嬌”,是指當媽媽不在時,小孩子表現反而比較好,吃睡都更有規律,玩耍更獨立;當媽媽在時,就沒有那麼好的表現,反而更加“嬌氣”。

寶寶“見娘愁”不一定就是孩子真的嬌氣,因為當媽媽不在時他能夠表現得很好。通常孩子“見娘愁”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孩子天生依賴媽媽

孩子天生最依賴的人就是媽媽,他喜歡媽媽的味道,喜歡媽媽的微笑,喜歡和媽媽一起玩。其實孩子非常懂得察言觀色,大人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和判斷,媽媽是孩子心裡最信任的人,他知道媽媽是會隨時保護他疼愛他的,所以他也會利用這一點跟媽媽撒嬌。

2.缺乏安全感

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職場媽媽身上,媽媽白天要上班,每天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實際上很短,而孩子需要通過媽媽的陪伴來建立“幸福感”。當媽媽陪伴的時間很少時,孩子就會缺乏安全感,因此當見到媽媽時就會更加迫切地粘著媽媽。

3.吸引媽媽的關注

有的孩子會跟媽媽撒嬌,是為了吸引媽媽的關注。有的媽媽可能因為工作或其它原因,對孩子的關注不夠,有時候甚至陪在孩子身邊卻在幹別的事情(比如玩手機),這時候,孩子就會想要做出一些舉動,來吸引媽媽的關注。

4.回報媽媽的“愛”

曾經看過一句話:“你對孩子的愛能夠從孩子行動中表現出來”。很多爸爸表示還在只喜歡粘著媽媽,不粘自己,有的孩子甚至會直接說“不喜歡爸爸”。這其實是因為大多數爸爸都不像媽媽那樣花很多時間和精力跟孩子相處,孩子從爸爸那裡體會到的“愛”很少,從媽媽那裡體會到的“愛”很多。作為回報,寶寶也會很“愛”媽媽,他的表現就是粘著媽媽,跟媽媽撒嬌。

孩子“見娘愁”該怎麼辦?

有的家長擔心孩子太“嬌氣”會對性格形成產生不良影響。育兒專家表示,孩子喜歡在媽媽面前撒嬌,喜歡粘著媽媽,是幼兒心理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正常現象,這表明孩子在漸漸長大,在實現“依戀分離”。面對孩子的“見娘愁”習慣,我們該怎麼做?

1.多陪伴,給孩子足夠安全感

要改善這種狀況,首先要給寶寶足夠的安全感,因此,媽媽一定要多陪伴孩子,當孩子表現出對媽媽的依戀時,給他一個擁抱,並儘量滿足他的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滿足孩子的需求,不等於滿足他的所有“要求”,如果父母對孩子百般遷就,反而對孩子成長不利。

2.不要“暴力”阻止

有的家長覺得孩子這樣“黏媽媽”很嬌氣,於是極力阻止,因此常常大聲呵斥“你不可以這樣”“你怎麼這麼嬌氣”“你怎麼這麼沒用”……或者直接“暴力”阻止孩子對媽媽的依賴(比如直接把孩子帶回老家)。殊不知,這種“暴力”行為反而會使孩子更沒有安全感。

3.寵愛而不溺愛

現在絕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是家裡的“重點保護對象”,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這也會助長他們愛“撒嬌”的個性。所以,我們可以寵愛孩子,但絕不能溺愛。

4.幫孩子樹立自信心

家長應該給孩子一些鍛煉的機會,幫他們樹立自信心,當他能夠獨立完成一件事情時,會得到無比的成就感和自信心,當孩子有足夠的自信時,對媽媽的依賴也會減少。同時,家長多多分享孩子成功的喜悅,多多讚美孩子的表現,都能幫孩子樹立自信心。

5.爸爸多參與孩子的生活

在很多家庭中,媽媽才是育兒的主角,爸爸很少參與,或者爸爸只是扮演“黑臉”的角色,這些都會造成孩子對爸爸的疏遠和對媽媽的過度依賴,也就很容易出現“撒娘嬌”、“見娘愁”的狀況。

6.創造分離的機會

如果寶寶特別粘媽媽,媽媽要適當創造短期分離的機會,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適應分離。比如讓孩子多和爸爸或其他家人共處,但一定要讓孩子知道,媽媽的離開並不代表媽媽不愛寶寶了,而是因為工作等原因必須要離開一會兒,媽媽會很想念寶寶的。

寶寶對媽媽的依戀時天性使然,生活希望得到媽媽更多的關愛,我們要做的是滿足他們的“需求”,然後加以正確引導,讓孩子逐漸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