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脊髓性肌萎縮患者怎麼治療?

得了脊髓性肌萎縮,預後不容樂觀。脊髓性肌萎縮首先累及四肢、軀幹,次後影響內臟器官和神經系統,本病無特效治療,但是還是可以給以對症支援療法的,特別是醫療技術發展很快,對脊髓性肌萎縮症的治療手段在不斷更新,基因療法是目前非常有希望的治療法之一。

脊髓性肌萎縮症(SMA)又稱脊肌萎縮症,是一類由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變性導致肌無力、肌萎縮的疾病。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臨床並不少見。根據發病年齡和肌無力嚴重程度,臨床分為SMA-Ⅰ型、SMA-Ⅱ型、SMA-Ⅲ型,即嬰兒型、中間型及少年型。共同特點是脊髓前角細胞變性,臨床表現為進行性、對稱性,肢體近端為主的廣泛性弛緩性麻痹與肌萎縮。智力發育及感覺均正常。

嬰兒型脊髓性肌萎縮

也稱為SMA-I型或Werdnig-Hoffmann病。本型為3型中最為嚴重的,部分病例在宮內發病,胎動變弱,半數在出生時或出生後的最初幾個月即可發病,且幾乎均在5個月內發病,能存活1年者罕見。這些患兒在胎兒期已有症狀,胎動減少,出生後即有明顯四肢無力,餵養困難及呼吸困難。

中間型脊髓性肌萎縮

也稱為SMA-Ⅱ型、中間型SMA或慢性SMA,發病較Ⅰ型稍遲,多於1歲內起病,進展緩慢。患兒在6~8個月時生長發育正常,多數病例表現以近端為主的嚴重肌無力,下肢重於上肢。許多Ⅱ型患兒可獨坐,少數甚至可以在別人的幫助下站立或行走,但不能獨自行走。多發性微小肌陣攣是主要表現。呼吸肌吞咽肌不受累,面肌不受累,括約肌功能正常。本型具有相對良性的病程,生存期超過4年,可存活至青春期以後。

少年型脊髓性肌萎縮

又稱SMA-Ⅲ型,也稱為Kugelberg-Welander病、Wohlfart-Kugelberg-Welander綜合征或輕度SMA,是SMA中表現最輕的一類。本病在兒童晚期或青春期出現症狀,開始為步態異常,下肢近端肌肉無力,緩慢進展,漸累及下肢遠端和上雙肢。可存活至成人期。表現為神經元性近端肌萎縮。能行走的SMA-Ⅲ型患兒可出現蹣跚步態,腰椎前突,腹部凸起,腱反射可有可無。維持獨立行走的時間與肌無力的發病年齡密切相關,2歲前發病者將在15歲左右不能行走,2歲後發病者可一直保持行走能力至50歲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