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稱為“水中”人參,更是濕毒剋星,濕氣太重就應該多吃!
它被稱為“水中”人參,更是濕毒剋星,濕氣太重就應該多吃!
有一種藥材長得像疙瘩,有一種藥材皮黑心不黑。它是非普通的道地藥材,也是不一樣的祖宗寶貝,那終究是什麼藥材,老百姓又該如何應用呢?
茯苓,俗稱茯靈,為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由於它成效十分普遍,不分四季,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論寒、溫、風、濕諸疾,都能發揮其共同成效。
水腫可用茯苓調理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藥具有利水滲濕之功用,不只能夠緩解寒熱真假各種水腫,如眼皮腫、腳腫、眼腫等,而且利水不傷正氣,為利水消腫之要藥,老人小孩也都能夠運用。
另外,假如人體濕氣太重,身體就會虛胖,即古人所說的“肥人多痰濕”,而茯苓的優點除了利水消腫,還具有祛濕的作用,故胖人多吃茯苓,有祛濕降體重之成效。
茯苓祛濕法歷史十分長久,在漢代的《金匱要略》中,就有此類藥方——苓桂術甘湯,取茯苓20克,桂枝6克,白術10克,甘草6克,煎湯口服,日服兩次。此方專治痰飲、水濕等。
假如覺得湯藥很難喝,我們還能夠買一些現成的茯苓粉製造成美食食用。以茯苓豆漿為例,我們首先準備一塊潔淨的小布,為了防止茯苓糊鍋,因而倡議將茯苓粉包在小布裡面,然後用繩子拴起來,無需太緊。豆漿提早打好入鍋,然後將準備好的茯苓包放在豆漿裡熬制,熬制的時間需長一些,確保茯苓充沛溶解到豆漿中,開鍋後撈出茯苓包飲用即可。倡議在早起或午飯後服用,這樣能夠大大進步茯苓在人體的消化吸收率。
健脾益氣經典方:參苓白術散
茯苓調補脾胃效果突出。有一個經典名方——參苓白術散,茯苓就是其中的一味主要藥材,此方以茯苓、人參、白術、甘草平補脾胃之氣,為主藥,以白扁豆、薏苡仁、山藥之甘淡,蓮子之甘澀,助白術既可健脾,又可滲濕而止瀉,為輔藥。以砂仁芳香醒脾,促中州運化,通上下氣機,吐瀉可止,為佐藥。桔梗為太陰肺經的引經藥,入方,如舟車載藥上行,達上焦以益肺氣。
參苓白術散主要針關於夏天人們常呈現的脾胃不和現象。夏天下雨濕潤,濕氣重,人們又貪涼飲冷,容易傷及脾胃。參苓白術散可補脾胃,益肺氣。
脾胃不和表現多樣
脾胃不和主要表如今以下幾方面,一是不思飲食、大便溏泄、身體虛胖。中醫講,肥人多痰濕,濕氣重,脾的運化不好,身體易瘦削;二是舌體肥大。脾胃的運化不好,常常在舌頭上容易表現,例如舌體胖大、有齒痕等;三是脘腹脹滿,覺得肚子很脹;四是容易疲憊、怕冷;最後還表現為臉色不紅潤,水腫等。脾胃將水穀精微氣血運化到全身,這是脾胃的功用,脾虛後,氣的推進力差了,就會呈現臉色不紅潤、水腫等病症。
茯苓:藥食兩用
茯苓是一味藥食兩用的食材。相傳在宋代,蘇轍年輕時身體不斷不好,夏天脾虛不勝濕邪,秋天肺氣虛不勝寒,後來經過翻醫書曉得茯苓有健脾的作用,他開端用茯苓煮粥喝,身體才得以漸漸康復。除了茯苓粥之外,茯苓還能夠製造成茯苓餅,提到茯苓餅還有個傳說故事,聽說和慈禧有關。有一年,慈禧患病,日夜攪擾脾胃不和茶飯不思,有人引薦一老方丈有醫方,便請來,老方丈親身做了茯苓圓餅,慈禧漸漸康復,後來茯苓餅又衍生出茯苓糕,逐步傳播開來。
很多人覺得製造茯苓糕很費事,其實不然。我們先準備資料:茯苓粉、蓮子、芡實、淮山。新穎的淮山蒸熟了去皮、切成菱形的小塊兒放好,提早泡透蓮子;芡實為紅芡實最好,白芡實亦可,泡好之後用高壓鍋悶透,剩餘的芡實水留著喝,將芡實撈出來待用。然後分配好資料比例,假如是1斤的糯米粉,倡議配置淮山2兩、蓮子2兩、芡實2兩、白糖4兩、茯苓粉1兩。最後開端茯苓糕的製造過程,準備潔淨的盆,將蒸好的淮山、蓮子、芡實、白糖、茯苓粉和糯米粉放入盆里加水拌勻,漸漸調到根本的軟硬度,有一定的活動性即可。接著倒入擦好油的盒裡,蹾一蹾使之平實,再置入蒸鍋中,旺火足氣蒸40分鐘,出鍋等涼了以後脫模,切開即可食用。
除食療之外,關於脾胃虛弱、脾胃不和特別嚴重的,我們還能夠選擇經典名方——四君子湯,配伍比例為茯苓、人參(假如覺得人參太貴亦可用黨參替代)、白術各9克、甘草6克。茯苓健脾利濕,人參大補元氣,白術健脾益氣,甘草健脾和中,這四味藥材組合在一同具有健脾益氣的成效。
茯苓全身都是寶
茯苓主要由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茯神四局部組成。茯苓皮是茯苓外邊的黑色皮,有利水消腫的成效;茯苓皮下的薄層紅色局部叫赤茯苓,赤茯苓的優點是祛濕;茯苓裡邊的白肉菌核是白茯苓,健脾和胃效果最佳;茯神木,又稱茯神,長在松樹根上,可寧心安神,我們將茯神煮水或者配合酸棗仁、百合都能夠起到寧心安神的作用。
另外,孕婦倡議儘量少吃茯苓。茯苓是利水滲濕、下行的,容易滑胎。還有糖尿病人和五心煩熱的更年期女性也要少用茯苓。由於自身曾經陰虛了,再用茯苓會更傷陰。假如一定要用茯苓也不是不能夠,我們能夠配合一些補陰的藥材,如熟地黃、枸杞子等。
茯苓餅關於脾胃虛弱、消化才能差、瘦削、四肢水腫的人都能食用。能夠健脾養胃、助消化,而且香甜可口,老少皆愛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