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孩子上幼稚園之前,必須學會的幾句話

如果你家也有在上幼稚園的孩子,你是否也會擔心他過得好不好?其實,如果教會孩子一些簡單的表達,在需要的時候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會讓孩子更快地適應幼稚園的環境,媽媽的焦慮也自然而然地減少了。

不過,在訓練孩子表達需求之前,父母還需反思在教養孩子時是否有這樣的壞習慣:

1.忽視孩子的需求

有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較嚴苛,習慣忽視孩子的需求。比如,孩子摔哭了,父母說 “不要太嬌氣了”;孩子不想喝水,父母說 “你渴了,多喝點水”,這樣的否定和不信任會阻礙孩子表達能力的發展。

在幼稚園,孩子有可能懷疑自己的需求不是正確的,或者不被老師所認同,就乾脆選擇不說。父母要尊重孩子,走入孩子的內心,善於發現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否則很難培養出一個自信滿滿的孩子。

2.為孩子做得過多

還有的父母過於關注孩子,孩子的一個表情、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不用孩子開口,父母就幫孩子做了,這同樣阻礙孩子表達能力的發展。在幼稚園,老師不可能像每個爸媽這樣深入瞭解孩子和讀懂孩子,孩子的需求和求助,用語言表達是最有效的方式。

所以在平時的生活中,父母就要傾聽孩子的需求,鼓勵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為了讓孩子能儘快適應幼稚園的生活,不妨在家裡進行演練,學會說以下這5句話:

1.“老師,我要尿尿/拉粑粑。”

很多剛入園的孩子,因為不適應環境,經常會出現尿褲子或者憋著回家上廁所的情況,其實家長平時通過玩遊戲就可以幫孩子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媽媽當幼稚園老師,爸爸、奶奶、孩子扮演小朋友,老師講課時,爸爸、奶奶舉手說:“老師,我要尿尿。” 幾次後,孩子也會模仿了。當孩子會說出這句話時要給予獎勵,並告訴孩子,上幼稚園後,需要上廁所時,要勇敢地舉手告訴老師,鼓勵他養成這種習慣。

2.“老師,我尿褲子了,請幫我換條褲子。”

就算孩子會熟練地說 “老師,我要尿尿”,還是有可能出現尿褲子的現象。類似的情況也會在家裡發生,這個時候媽媽不要批評孩子,耐心地給他換上,並告訴他“如果尿褲子了,記得告訴媽媽,不然會生病的”。

避免因媽媽的指責,讓孩子覺得尿褲子是一件丟人的事,以至於在幼稚園尿褲子時不敢告訴老師。在孩子入園前,要告訴孩子:“尿濕褲子,一定要及時告訴老師,請老師幫忙換褲子。”

3.“老師,我想少/多要一點。”

為了培養孩子不浪費糧食的習慣,幼稚園的老師一般會鼓勵孩子將盤子裡的飯菜都吃完。這個時候,如果孩子已經積食,吃不下飯菜,那就一定要跟老師說:“老師,我不餓,我想少要一點。” 如果孩子飯量大,一小碗飯菜吃不飽,那就要勇敢地跟老師說:“老師,我還想再要一點”。

4.“老師,我要喝水!”

孩子在幼稚園容易生病和喝水少有一定的關係。幼稚園會安排集體喝水的時間,但在這個特定時間外,如果孩子有喝水的需求,就需要孩子主動表達。所以要教會孩子一手端著杯子的耳朵,一隻手捧著杯子底,學會用杯子喝水的方法,還要幫孩子養成大口喝水的習慣,很多孩子喝水都是抿一口就把杯子放下了,這樣不能保證喝水量。

5.“老師,我身體不舒服。”

一般情況下,如果孩子身體有些不適,但無大礙,家長在送孩子去幼稚園的時候,都會跟老師說明情況。這樣,老師可以對孩子多加照顧。但如果孩子在幼稚園才出現身體不舒服的症狀呢?比如一些急性病,如果老師沒有及時發現,就可能會讓病情延誤。所以,我們還要告訴孩子,如果身體不舒服了,如頭疼、頭暈、肚子疼、吃不下飯等,一定要及時跟老師說,這樣老師才能更好地照顧他,能及時帶孩子去醫務室檢查或聯繫家長。

作為父母,不僅要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還要教會孩子向老師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要求,讓孩子明白在自己做不到的情況下,勇敢地請求別人的幫助,想辦法讓自己的問題得到解決也是一種值得稱讚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