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餓”的時候最適合自查疾病?一套測試題等你對號入座

饑餓感是人體正常的生理表現,但有些“餓法”非同尋常,不知道你有沒有遇到過↓

如果屬於後三種“餓法”,你的健康很可能已經出了問題。

熊小知(微信內搜索“生命時報”關注,每週日準時更新)梳理了這幾種“餓法”背後的隱患,趕緊來對照自查一下。

1

“隱性饑餓”型

2014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明確指出,全球現在約有20億人正遭受“隱性饑餓”的困擾。

生活變好了,可不少人卻在“挨餓”。這與飲食不均衡、吃太多精細加工的食品等有關,並不完全取決於是否吃飽、吃得多少、身體胖瘦。

相反,超重、肥胖者反而是隱性饑餓的高危人群。他們往往攝入了太多的能量營養素,卻缺乏微量營養素,還可能出現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隱性饑餓指兩大類營養素的缺失,一類是維生素,另一類是礦物質。嚴重缺乏這兩類營養素會致病,即使未經察覺的輕度缺乏,也會影響人們的智力水準、勞動能力和身體免疫力。

隱性饑餓可引起的問題有:

缺硒對心臟不利。硒是種抗氧化營養素,對心臟健康尤為重要。

缺鋅影響免疫力。鋅缺乏會使免疫力下降,還對味覺影響很大。缺鋅時,吃東西不香,會使食量下降,容易面黃肌瘦。

缺鐵誘發貧血。鐵是血液中血紅細胞的重要來源。如果缺鐵,血紅細胞減少,攜氧能力降低,除了使身體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還會降低人的注意力。

此外,缺維生素A容易夜盲,缺鈣易導致骨質疏鬆、缺葉酸往往造成出生缺陷……如果長期缺乏這些營養素,各種疾病就會逐漸顯現。

建議大家在均衡飲食的前提下,通過以下方法遠離“隱性饑餓”。

重點補充四類食物

調查顯示,國人膳食中奶類、豆類製品、粗糧、水產品的消費量遠不及推薦量,最好重點補充。

奶類和豆類製品富含蛋白質;粗糧富含B族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水產品含多不飽和脂肪酸。

多用低溫烹調

過度烹飪會使食物中維生素C大量流失。建議多用蒸煮等低溫烹調,最大限度保留食物營養。

改掉不良習慣

吸煙、飲酒、熬夜、反復減肥、缺乏運動等不健康生活習慣,也會造成體內微量營養素缺乏,應儘早摒棄。

2

餓到胃疼型

餓的時間太長,有時會感到“胃疼”。如果這種疼痛感非常明顯,一吃東西又能很快緩解,就是典型的“饑餓性疼痛”,很可能是十二指腸潰瘍的表現。

十二指腸潰瘍還可表現為以下症狀:

半夜疼醒。人在饑餓時,空虛的胃分泌大量胃液,因為沒有與食物混合而直接進入十二指腸。假如十二指腸球部存在潰瘍,這些胃酸就會刺激潰瘍創面引起疼痛。因此,該病患者很容易在午夜“胃疼”,甚至疼醒。

體重變化。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由於頻繁進食以緩解疼痛,體重會增加。但發生慢性十二指腸梗阻時,體重會減輕。

其他症狀。有些患者會出現貧血、乏力等表現。

十二指腸潰瘍常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在平時應注意預防。

改掉不衛生習慣

儘量用公筷,如果家庭成員中有人感染幽門螺桿菌,一定要分餐。

餐具要定期煮沸消毒20分鐘。

飯前便後必須洗手,避免幽門螺桿菌傳播。

情侶間親熱前,要充分清潔口腔。

飲食、生活要注意

少喝生水、少吃生食。

平時應忌酒、濃茶,戒煙和遠離二手煙,避免緊張和焦慮,以免誘發和加重潰瘍。

若發現相關症狀,及時到醫院諮詢醫生,一旦確診為十二指腸潰瘍,應及時接受治療。

3

餓得快吃不胖型

這就是被大家羡慕的“怎麼吃都不胖”的人。除了因為經常鍛煉、基礎代謝率(靜止不動的狀態下,身體維持生命所需的最低熱量數)高,如果吃不胖還伴有有以下表現,可能是內分泌出了問題。

胃口突然變好

查甲狀腺

甲狀腺功能亢進(簡稱“甲亢”),是內分泌系統的常見病,它的餓法很有特點:

從某一時間起,胃口突然變好,吃了飯餓得很快,甚至每天吃4~6頓飯還感覺餓;食欲變好後,體重反而減輕了。

如果還伴有以下症狀,就更要懷疑有甲亢,及時到醫院就診。

易激動、發脾氣、易失眠。

精力不集中、心慌、怕熱、多汗,即使在寒冷季節也是如此。

眼球外突,頸部發緊,脖子在短期內變粗。

月經紊亂,月經不規律或過少,甚至閉經,生育能力下降。

食欲大容易渴

查血糖

血糖偏低時,身體會發出饑餓感的信號,提示身體需要更多食物補充能量。

血糖長期偏高者,通常有血糖利用障礙,血糖無法正常轉化供機體使用。這也會讓身體發出饑餓感,讓人吃得更多。

血糖長期偏高易引起糖尿病,其“餓法”也很有特點,常表現為“三多一少”,即“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少”。這類人不僅吃得多,還常口渴、多喝水,體重反而下降。如果有類似表現,建議到醫院內分泌科排查糖尿病等血糖問題。

發現自己突然餓的“不同尋常”時,最好到醫院看看,排查相關疾病。也希望你提醒身邊的人對照檢查是否屬於以上“餓型”,早點排除健康隱患。▲

本期編輯:張瑾 美編:靳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