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腎虛誤區多,養腎護腎專家來教你

隨著越來越多人對養腎補腎的重視,網上、微信上有很多錯誤的護腎方法也被廣泛傳播。對此,我們請專家對最常見的四個護腎誤區逐一進行解讀,希望能幫助大家走出養腎補腎的誤區。

誤區一: 腎虛就需要壯陽

春天萬物復蘇,陽氣生髮,此時比較適合補腎壯陽。但是,腎虛不一定就要壯陽。從中醫角度來說,補腎大致分為兩個方面:補腎陰和補腎陽,而大多數人常把補腎理解為補腎陽,這無疑是片面的。腎陽又稱“命門之火”,有溫養腑髒的作用,是人體陽氣的根本。有些人覺得自己肢寒怕冷、面色蒼白、陽痿、早洩是腎虛,需要壯陽,這是對的。但殊不知,五心煩熱、口乾舌燥、睡眠不好、舌質紅等症狀也可能是腎虛,而這個腎虛便是腎陰虛。《景嶽全書》中稱,“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有時候滋陰補腎也很重要。腎陽與腎陰相互依存,補腎的時候要仔細辨證對證下藥,否則不但適得其反,還會危害身體健康。

誤區二: 陽痿是腎虛引起的

很多夫妻生活不盡興的人,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往往把男性“重振雄風”的希望寄託于壯陽食物,認為陽痿就是腎虛引起的,吃壯陽食物就能補腎治陽痿,這也是一個誤區。壯陽多用於中醫術語,與西醫指的早洩陽痿等男性性功能障礙雖有聯繫,但不能畫等號。以蝦為例,不少網帖中說吃蝦能壯陽,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讀。《本草綱目》中稱蝦有“補腎興陽”之功效,但是這種食療方法更多是一種輔助治療價值,正常食用量很難達到壯陽的作用,過多食用反而會造成熱結便秘等弊端,不利健康。

很多男性喜歡吃生蠔,因為網上文章說吃生蠔也有助補腎。事實上,唐末五代時的中藥著作《海藥本草》中便記載生蠔(中藥稱為牡蠣)有“主男子遺精,虛勞乏損,補腎正氣”等功效,這也成了男同胞們熱捧的原因之一。但是,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明代著名中藥學著作《本草經疏》中指出,牡蠣“凡病虛而多熱者宜用,虛而有寒者忌之,腎虛無火,精寒自出者非宜。”由此不難看出,如果腎虛精寒的讀者朋友食用牡蠣,對身體不宜。

陽痿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性神經衰弱症。中醫認為,其多由房室太過,以致精氣大傷,命門火衰,即是腎氣大虛。但臨床上,也可以見到一些由心脾氣損或恐懼傷腎引起的,還有的是有濕熱下注引起的。陽痿誘因眾多,並非腎虛的代名詞。

誤區三: 腎虛是男人的事

不少女性認為,補腎是男人的事,其實不然。比如春天到了,氣溫回升,有的女性已經開始穿長裙了,但有的女性還是穿得像過冬似的,總是怕冷,常常一受涼就會拉肚子,這可能就是腎陽虛的一種表現。腎陽為全身陽氣的根本,生命活動全靠陽氣鼓動,如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身體,就會出現怕冷。

還有的女性尿頻,而且“量少次多”。中醫認為腎氣出現虛虧,膀胱會表現出氣化無力,膀胱平滑肌的肌纖維張力就會下降,使得膀胱的伸縮性降低,腎關不固,便會出現尿頻和尿失禁現象。還有的女性熱衷染髮,殊不知頭髮也能反映出腎氣是否衰弱。“腎主水,其華在發”。頭髮柔韌有光澤,說明腎臟健康。腎虛的女人頭髮常常易斷且沒有光澤,容易出現脫髮現象。

誤區四: 耳鳴就是腎虛引起的

中醫有“腎開竅於耳”之說,明代《景嶽全書》也指出:“腎氣充足,則耳目聰明,若多勞傷血氣,精脫腎憊,必致聾聵。故人于中年之後,每多耳鳴,如風雨,如蟬鳴,如潮聲者,是皆陰衰腎虧而然。”這也使得許多人認為耳鳴是腎虛所致,尤其是老年人。但事實上,耳朵與其他臟腑經絡有著廣泛的聯繫,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之氣血失調皆可導致耳鳴。比如風熱侵襲、肝火上擾、痰火鬱結、氣滯血淤、氣血虧虛等病因都可以引起耳鳴。

腎虛性耳鳴是腎虛的一種常見症狀,除了耳鳴往往還會表現出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尿頻尿急等症狀,腎虛型耳鳴又可分為腎陽虛型、腎陰虛型、腎虛水泛型、腎精不足型等四大類型。所以,耳鳴不要盲目補腎,一定要明確病因後對證治療。

連結

護腎有四大要穴

對於很多忙於工作的人來說,閒暇之餘按摩四大“護腎穴”,就是一種非常簡單有效的養腎護腎的保健方法。

湧泉穴,補腎固元的源泉

中醫經絡學認為,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湧泉穴位於腳底中線前三分之一交點處,即當腳屈趾時,腳底前凹陷處。經常按摩湧泉穴,可激發腎經的經氣,疏通腎經的經絡,調和腎臟的氣血,調整和改善腎臟的功能和機能活動,使人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精力充沛、行走有力。操作方法是將拇指或食指的指端放于足心湧泉穴處,來回按揉,每回按揉100次為宜。

太溪穴,腎經之水的彙集點

太溪穴是腎經的原穴,太溪的意思是腎經水液在此形成較大的溪水,有滋陰益腎、壯陽強腰的功效。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可每天按摩2次,每次10分鐘。天氣乾燥的時候,按揉的時間應該長一些,因為燥易傷陰,多揉一些時間,既可補陰,又可防燥傷陰。按摩太溪穴有滋補腎陰的作用,適用于陰虛體質偏于腎陰虛的人。

足三裡穴,養護腎陽補中益氣

中醫著作《靈樞》中記載:“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調於足三裡。”春季養護腎陽,補中益氣比較適合按揉足三裡穴。取穴時,由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由脛骨旁量1橫指處即是。常用的方法是拇指按揉足三裡,垂直用力,向下按壓,按而揉之,讓刺激充分達到肌肉組織的深層,產生酸、麻、脹、痛和走竄等感覺,持續數秒後,漸漸放鬆,如此反復運算元次即可。

腎俞穴,壯腰護腎提“性”致

腎俞穴也是補腎要穴,取定穴位時通常採用俯臥姿勢,腎俞穴位於人體的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大家臨睡前,坐于床邊垂足解衣,閉氣,舌抵上齶,雙目微閉,兩手摩擦雙腎俞穴,每次15分鐘。每日散步時,也不妨雙手握空拳,邊走邊輕輕擊打腎俞穴,每次擊打30次。也可以把雙掌摩擦至熱後,將掌心貼于腎俞穴,如此反復3分鐘;或者直接用手指慢慢按揉腎俞穴,至出現酸脹感,且腰部微微發熱。按揉腎俞穴對治療腰膝酸軟和性冷淡也有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