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小兒肥胖有遺傳嗎

肥胖問題是需要我們引起重視的,特別是有一種肥胖有遺傳因素,比如父母雙方都屬於肥胖的話,那麼子女肥胖的幾率高達70%,所以有肥胖基因的家族更應該注意身材的保持。

一、遺傳因素

肥胖常與遺傳有關。據統計,雙親體重正常其子女肥胖發生率為10%;雙親中一人肥胖,子女肥胖發病率為50%;

雙親均肥胖,子女肥胖發病率高達70%。同卵孿生兒在同一環境成長,其體重近似;即使在不同環境成長,其體重差別也小於異卵孿生子之間的差別。肥胖患者不但肥胖具有遺傳性,而且脂肪分佈的部位及骨胳狀態也有遺傳性。肥胖的遺傳傾向還表現在脂肪細胞數目和(或)細胞體積增大。

二、飲食、生活習慣及社會環境因素

肥胖者往往有飲食增多史,食量較大,喜食甜食或每餐中間加食引起能量過剩。在同等熱量情況下,有睡前進食及晚餐多食的習慣。體力活動過少或因骨折、結核、肝炎或其他原因而臥床休息,熱量消耗少而引起肥胖。尤其人到中年以後,體力勞動量逐漸下降,常常脂肪壅存在腹部與臀部。大部分人停止有規律的運動以後即發展成肥胖。此外肥胖者之能量消耗與正常人有明顯差別,休息及輕微活動時動用能量較正常人少;同樣飲食情況下合成代謝較正常人亢進;基礎代謝率相對較低,造成能量消耗較少,引起肥胖。

社會環境改變和肥胖發生有一定關係。解放前,由於生活水準低,肥胖發生率很低。解放後,隨著生活改善,肥胖發生率急劇增加。家庭教育與兒童肥胖有關。研究發現獨生子女或一家中最小子女容易肥胖。主要原因是錯誤認為嬰兒餵養越胖越好,小孩從哺乳期就營養過度;過分溺愛,養成不良習慣,如零食尤其是糖果甜食太多;不必要的營養藥物刺激食欲,增大食量;缺乏必要的體育鍛煉。現已公認兒童營養過度是造成兒童及成年後肥胖的主要原因。

三、下丘腦與高級神經活動

飽食中樞位於下丘腦腹內側核,攝食中樞位於下丘腦腹外側核,它們之間有神經纖維聯繫,在功能上相互調節、相互制約。動物實驗證明,這兩個中樞受機體內糖、脂肪及氨基酸的影響。所以當下丘腦病變或體內某些代謝改變時可影響食欲中樞發生多食,產生肥胖。這是下丘腦綜合征的主要原因。單純性肥胖時多認為下丘腦有功能性改變。

大腦皮層高級神經活動,通過神經遞質影響下丘腦食欲中樞,在調節饑餓感和飽食方面發揮一定作用。精神因素常影響食欲,食欲中樞的功能受制於精神狀態。當精神過度緊張而腎上腺素能神經受刺激伴交感神經興奮時,食欲受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