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當髒話成了流行趨勢

說髒話不再是低俗男性的標籤,也不再是球迷在體育場的集體發洩,它慢慢成了普羅大眾在正常不過的習慣。在對一位普通市民進行的關於油價調價的街頭採訪中,我們聽到了這樣的對話,“請問您對油價高漲有什麼看法?”路人甲:“我能說髒話嗎?” 記者:“不能” 。路人甲:“那我沒什麼好說的了”。東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梁國英痛斥當地自來水廠將水庫出現大量死魚原因歸罪於天氣,就曾直言是在“放狗屁”,對於相關部門推卸責任的行為直陳不滿。

發洩多於攻擊

處在資訊時代的我們,瞭解世界的途徑多種多樣,未經嚴格篩選的資訊會通過網路、報紙、雜誌、書籍等進入我們的視線,其中就包含一些讓我們無法接受的資訊,比如髒話,可是當你發現這樣的信息量越來越大,身邊的人使用得越來越自然,這種不適感就在慢慢降低了。網路語言中“擦”、“艸”隨處可見;如果是相熟的朋友說一句“你丫賤人”,對方大多不會介意;路上遇到堵車,即使你不是路怒症患者,可能也會忍不住猛砸一下方向盤,念兩句三字經。

而我們討論的這種不“髒”,其實是針對說髒話的一個特殊情境,它是個人情感的發洩,並不是針對某個人進行的人身攻擊,只是平行於感歎句、疑問句的一種無意義的感歎句,宣洩的是彼時彼刻一種不滿的情緒。這種宣洩在心理學領域看來是非常重要的,有人選擇旅遊放鬆、有人選擇砸東西或是一次枕頭大戰,這些都與不經意間的幾句髒話是一樣的。

隱身於網路

如今這個資訊社會時代,網路成為我們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在這個由數字“1”、“0”組成的新世界,真實的我們也一起網路化,就像穿上了隱形衣,不用對我們說過的話負責,同時討伐的目標也是不確定的,對這些不道德的行為人們更是沒有辦法去約束他、用法律手段懲治他。

按照社會心理學責任分散效應來說,即便線民注意到了這些污言穢語的存在,但是在網路這樣一個環境中,很多的人都關注到了這樣的現象,討伐或者懲治說髒話的人的責任就分散在了所有的線民身上,更重要的是被討伐或懲治的目標人物還不確定,這就使得線民們對待這樣的事情無能為力,從而對這些網路中的污言穢語逐漸冷漠甚至是能夠接受,就是這些網路的難以控制性導致了網路髒話的蔓延,人們的無能為力。

流行在於變換

而如今髒話也與時尚一樣,有一定的流行趨勢和生命週期,每個一段時間就會有新的詞彙出現。這其實就是心理學中的從眾心理,在整個群體中,大概有20%是喜歡特立獨行的個體,而其它的80%是喜歡模仿和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的。這個過程就是少數人喜歡琢磨些新鮮玩意兒,而後大多數人就發現這個不錯呀,之前沒見過、有意思,慢慢的模仿形成了新趨勢。而這種新的創造跟它原本的形態給我們的感受是不盡相同的,當你看到原本很是粗糙的字眼被“擦”、“艸”這樣的類髒字代替時,你的反感程度較之前就有了很大的降低,甚至有些人在從眾使用的時候都不會將其與之前的髒話聯繫在一起,完全是一種無意識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