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心梗病人注意啦!絕對靜養是害,運動康復才是愛

心臟康復包括運動、藥物、營養、心理和戒煙等綜合措施,是效果最理想的全程醫學干預,其中運動的效果尤為突出。一個多世紀前,心梗病人被要求絕對臥床,但長期臥床帶來許多嚴重問題,如感染、免疫系統功能紊亂、血栓形成等。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和醫學科技的逐步發展,人們開始體會到運動療法大有裨益,前提是要有科學的處方和專業的指導。

運動有助於減少心腦疾病的發生率。

以運動為基礎的心臟康復可使冠心病患者死亡率下降8%~37%,心源性病死率下降7%~38%,猝死降低37%。有瑞典學者在一項“運動與心衰關係”的長期研究中,首次使用代謝當量小時/天來作為運動強度的分級,即看電視、閱讀是最低量代謝當量活動,步行或騎自行車是中等活動,大運動是高強度活動。研究結果表明,每天步行或騎自行車至少20分鐘,與少於20分鐘活動者相比,可減少21%的心衰概率。這一結論與美國心臟病學會“每週適度運動至少150分鐘”的建議相符合。

以冠心病為例,冠心病病人面臨的是心血管、呼吸、代謝功能障礙,全身運動耐力減退及心理障礙等問題,其康復手段主要適用於病情穩定的心肌梗死患者、冠狀動脈分流術後和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後患者、穩定性心絞痛患者、心律失常患者及心臟移植術後病人等。醫生首先要對這一群體進行功能評定,判斷預後,有針對性地開展二級預防,矯正並消除危險因素,阻止或逆轉潛在發展的動脈粥樣硬化過程,減少再次心梗或猝死的可能。

對冠心病Ⅰ期(住院期3天~7天)病人,應打破絕對臥床傳統,適當活動,以減少或消除絕對臥床休息帶來的不利影響。如在正常節奏下可連續行走一兩百米或上下1層~2層樓,而不出現心血管症狀。對Ⅱ期(出院早期5周~6周)病人,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按運動處方從低水準訓練做起,使體力逐步恢復到患病前狀態。康復項目可選擇散步、醫療體操、太極拳、家庭衛生、園藝活動或在臨近區域購物等。對Ⅲ期(穩定期)病人,需要進一步鞏固Ⅱ期康復成果,控制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壓、高血糖等危險因素,運動方式可採取有氧運動,如步行、游泳、跑步、騎自行車、划船、跳繩、打拳等。

對需要心臟康復的患者來說,運動療法自然好處多多,前提是必須要有風險評估和運動方案。風險評估包括患者的血管危險因素、平素的運動狀況、心功能在運動後何時達到極限等,通過這些評估,醫生就能準確地瞭解病人有效的運動強度,給出科學的運動方式、運動時間和強度建議,從而確保康復品質。

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 劉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