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歷代名醫是如何看待氣功的

漢唐年間,氣功在醫務界頗為盛行。當時的名醫如華佗、葛洪、陶弘景、巢元方、孫思邈等都是精于氣功的大師。他們在氣功健身的實踐和文獻的整理上都有重大的貢獻。

宋、遼、金、元四朝,戰爭頻繁,社會動盪,百病叢生,急需解決疾病的治療是當時醫學界面臨的最迫切問題。所以,氣功雖已不象漢唐時期那麼盛行,但並沒有被排斥在醫界正宗之外。金元時期醫學界四大名醫之一、寒涼派代表人劉完素在他的《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就有氣功養生的記載:“吹噓呼吸,吐故呐新……此皆修真之要也”。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也認為:“夜半收心靜坐少時,此生髮周身血氣之大要也”。他還主張“安於淡泊,少思寡顧。省語以養氣,不妄作勞以養形,虛心以維神”。另外,攻下派的張子和也將導引吐呐列為治病方法之一。 明至清末,氣功在醫學界更受重視,氣功養生的著述也較多。

明至清末,氣功在醫學界更受重視

明代名醫張景岳在《類經》一書裡,對氣功有正確的評價,並且涉及了氣功和藥物的長短所在。他說:“……雖軒歧之教,初未嘗廢恬淡虛無,呼吸精氣之說,然而緩急之宜,各有所用,若於無事之時,因其固有而存之養之,亦是為卻病延年之助,此修養之道,而能及其妙者,固不可不知也。至於疾病既成,營衛既亂,欲舍醫藥,而望其可除,無可複,則無是理也”。對氣功的具體做法,張氏認為“其下乎功夫惟《蔣氏調氣篇》、《蘇氏養生訣》、《李真人長生十六訣》皆得其法,足為入門之階。”

宋代的《聖濟總錄》載有“以意氣攻病法”,曰:“其有宿患,但用意並氣,法之患處,不過三五日,必愈。若四肢有患,亦可想氣以攻之,其病隨散。”這種療法,清代醫家稱為“運氣法”。清代名醫張志聰對“運氣法”深有體驗,他曾用此法攻除自身的癰毒。 此外,明清醫家如李士材、龔廷賢、龔居中、李時珍、沈金螯等對氣功療法均有論述,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