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經,獨特的“調水要道”
中醫將人體軀幹部的胸腔和腹腔歸於三焦,並分為上焦、中焦和下焦三個空間,合稱為“三焦”。三焦為六腑之一,在中醫臟腑理論中有著獨特的作用。
上焦是整個胸腔,內有心肺二髒;中焦是肚臍至橫膈肌區域,內有脾胃;下焦是肚臍以下的腹腔區域,內有腎、膀胱、大腸等。所有臟腑都位於三焦之中,足見其對健康的重要性。
人體中,水分占70%以上,這些水分主要就是在“三焦”中以各種形態運行:在上焦呈“霧狀”,主要靠肺的宣發和肅降功能來布散;在中焦則如“漚”,就像釀酒的大木桶,食物、水在裡面發酵和消化,依賴脾胃的運送和轉化功能;下焦如“瀆”,就像渠溝、排水管道一樣,水液靠腎的氣化作用最終以尿液、糞便的形式排出體外。因此,三焦是人體水液代謝的重要通道,稱之為“水道”。
手少陽三焦經好比代理三焦的執行官,有溝通臟腑、疏通少陽經脈、調節水道的作用,治療疾病的範圍很廣。三焦經分佈在手臂外側中部、頭的側面和耳朵周圍,起於無名指端的關沖穴,止於眉梢上部的絲竹空 穴(如圖)。
在調理三焦證時,如果是陽虛證(表現為面浮身腫、腹脹腹冷、肌膚腫脹、遺尿、舌淡苔白滑等),可用艾灸、溫針、按摩等方法刺激三焦經分佈在手臂外側的經脈,以溫陽利水,通調水道;如果是濕熱實證(表現為身有內熱、小便不通、尿液渾濁、脘腹脹滿、舌紅苔黃膩等),用針刺瀉法、走罐或重按手臂外側中渚(手背第4、5掌骨間凹陷處)、外關(腕背橫紋中點直向上兩橫指處)、支溝(腕背橫紋中點直向上四橫指處)等穴,可化痰利濕清熱;若症狀在頭面部,可選翳風(耳垂後凹陷處)、耳門(耳屏外張口凹陷處)、角孫(耳尖正對頭側面髮際處)和絲竹空等穴。
有些人的皮膚會長疣、瘊子、痦子等,長得過多過大會影響美觀。西醫認為是病毒寄生在表皮,一般用鐳射灼燒掉或切除,但往往會復發。中醫認為這是痰濕毒邪氣積於體內所致,尤其喜歡在三焦部位生長。針刺或按摩三焦經上的支溝穴,堅持一段時間,瘊子、疣就會減少甚至消失。同時,該穴還能緩解便秘。
早春天氣乍暖還寒,人容易感冒,出現高燒、面紅目赤、咽喉腫痛、咳黃痰、皮膚起紅疹等症狀,此時先不忙著吃藥,針刺外關穴,往往能疏風清熱,退燒並消除咽喉腫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