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放屁卻崩出了便便,咋回事?
王女士今天拉肚子,跑四五趟廁所了。在她第六次從廁所回到辦公室時,憋不住,放了個屁……嗯,感覺粘粘的……
王先生 91 歲,最近開始用尿片了,不僅是尿尿不聽使喚,每次放屁都會夾帶屎星讓他深感困擾……
另外一位王女士,最近切了個痔瘡,這酸爽……拉屎疼,不拉的時候還往外崩……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疑問:
我的肛門失靈了?!肛門是怎麼區分放屁與排便的?
肛門如何區分放屁與排便?
關於這個,我們來得來講講便便為了走出肛門,必須跨過的兩道門。
便便形成後,會在長長的腸道中向下運動,到達直腸。到了這裡以後,便便們就會遇到第一道門,專業上叫「肛門內括約肌」。
肛門內括約肌有個特點,它會時不時地放鬆一下,使一小部分小腸內的物體進入下一通道,專業上叫「肛管」。
當然,絕大部分時間,第一道門是閉合的,防止液體、氣體流出。隨著便便等對腸壁的壓力逐漸增大,腸壁上部署的一些「哨兵」,專業上叫「感受器」,就會及時把壓力增大這一資訊傳遞給「排便低級中樞」這個「小將軍」:
便便太多我擋不住啦!
於是小將軍發出指令:
打開大門,讓便便進入肛管!
至此,肛門內括約肌打開。
這一過程,我們是無法控制的,畢竟「總司令」大腦都不知道這件事呢。
便便們在這裡,就會遇到第二道門,專業上叫「肛門外括約肌」。(和第一道門只有一字之差哦)
在肛管靠上的部分,也有大量「哨兵」,它們可以感知各種排泄物的溫度、形狀、運動的還是靜止的,而後向大腦這一總司令回傳資訊。
不得不提一句,各種排泄物在這裡可就要接受完整的「體檢」了:
如果是固體的話,它的運動和自身的紋理對於肛管的摩擦會被記錄在案;
如果是液體的話,它與眾不同的流速和運動模式會被記錄在案;
如果是氣體的話,它的體檢報告會有一定程度的速度及紋理資訊缺失。
這些「體檢報告」會向上傳導到大腦這個總司令。
總司令得到這些信號之後,會進行整合。隨著年齡的增長,體檢報告越讀越多,經驗豐富了嘛,判斷也會越發準確。總司令經過判斷,決定是否打開第二道門(肛門外括約肌),也就是菊花。
所以看到這裡,大家也心裡有數了,到底要不要出來且出來的是屁還是便便,是受大腦控制的,而不是肛門。
肛門只是個看大門的,說話算數做決策的還是大腦,大腦不說「開門放屁」的話,肛門一般是不會開門的。
時常有「夾屎屁」的人注意了!
別笑!
放屁卻崩出屎作為「人生四大悲」之一,簡直已經成了一個經典段子。但其實,這個問題很嚴肅的啊,一定要注意!
如果不是小孩和老人,卻常出現「放屁崩出屎」的情況,別光顧著尷尬了,趕緊到正規醫院檢查一下吧~
放屁崩出屎的三大原因(當然很有可能不止只中了一條):
感受器這個哨兵出問題了(使用過多造成不靈敏,痔瘡手術傷到神經等);
排便中樞出現故障(老年癡呆等);
肛門括約肌不好使了(年幼無知、年久失修等)。
別問我出現這個問題怎麼辦,我也不知道怎麼辦,我正在去醫院的路上。
本文來源於作者扎實的高中知識和悲催的真實體驗。如有異議,請不要與作者討論,畢竟作者一點都不喜歡聊這麼重口味的話題。
轉載請聯繫 doctor@dx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