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回來的藥,藥盒不要急著扔,有大用!
每次頭疼腦熱買的藥是不是都沒用完?
每次不舒服找藥的時候,是不是都不知道這是啥藥?還能不能吃?
糾結著吃完後,總覺得更不舒服,是不是吃錯藥了?
……
每次買回來的藥,很多人習慣性地把藥抽出來後,順手就把外包裝(藥盒和說明書)給扔了。
心想,反正都是「沒用」的,看不懂的東西。
看不懂這點,丁當舉雙手贊成,一堆的枯燥的專業詞彙堆砌起來,看得人頭都大了。不過「沒用」這點,丁當的這個朋友,王藐,可不答應了,她說:
被你扔掉的藥品包裝盒和說明書上,至少有以下這 4 個重要資訊:
有效期或失效期——這藥還能不能吃;
使用禁忌——現在的狀況適不適合吃這藥;
不良反應——吃藥後,出現的哪些不舒服可能是藥物引起的;
規格和准字——吃多少,以及吃的是不是假藥。
● ● ●
這藥有沒有過期?還能吃不?
有沒有過期,就需要查看藥品的有效期或失效期,這個大多數都標注在藥品的外包裝上。
如果標注精確到年月日,那是比較好理解的。前者是直到這一天還有效」,後者是「到這一天就失效」。難理解的是只標注到月份的情況。
「有效期至 2015 年 8 月」或者「失效期為 2015 年 9 月」,那 8 月 31 號還能吃嗎?
理論上能,但其實不建議。
還在有效期,但藥片看上去有點不對勁了,比如膨脹了、變色了或者有黴點了,還能不能吃?
別吃,這藥很有可能已經變質,失效是小事,引起毒性反應就麻煩了。
即使在有效期的藥品,因為儲存條件達不到要求,也有可能變質,比如有些藥要求避光,有些藥甚至要求冷藏。吃前看下是否有按要求儲存,藥品外觀是否還正常。
● ● ●
慎用、忌用、禁用分不清?
「慎用」「忌用」「禁用」這三個近義詞兄弟,主要是在於警告程度的不同。
「慎用」算是初級警告,意思就是「吃藥前再仔細想想」。
比如孕婦,要慎重考慮下你肚子裡的小孩;
比如小孩或老人,要慎重考慮下劑量是否能承受,代謝會不會有問題;
比如肝腎本身就有點問題的人,要慎重考慮下藥吃下去會不會加重肝腎負擔。
慎用主要是警告那些喜歡自我用藥的人。如果是醫生親自把這個藥開給你,並確認吃它沒問題,那也不用過於糾結和擔心。
「忌用」和「禁用」,都是比較嚴厲的警告,而「禁用」又更嚴厲一些。如果你看說明書發現自己屬於忌用或禁用人群,那意味著在你身上發生一些不良反應的幾率比較大,一定要和醫生再次溝通確認。尤其是禁用,一旦發生不良反應,後果很嚴重。
● ● ●
服藥後,留心藥物的不良反應
根據不良反應不同的發生率,分為六檔,分別為:十分常見、常見、少見、偶見、罕見、十分罕見。
不過一般來說,「常見」的問題(頭痛、噁心、胃腸道反應)都不太嚴重,嚴重的問題(視覺模糊,暈厥)多半屬於「偶見」或「罕見」。
畢竟如果嚴重不良反應卻常見發生,這個藥就得下架了。
雖然嚴重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小,但還需要留意,一旦發生,及時就醫,並告知醫生服用過的藥物。
● ● ●
別忽略了「規格」和「准字」
說明書上有兩個極其枯燥的數位,一個是藥品規格,一個是「准字」。因為是數字,大家可能懶得看,但裡面還是有不少門道的。
1. 看規格,主要是怕吃錯劑量
因為現在同一種藥的生產廠家實在太多,規格未必一樣。
有的廠家一粒藥 100 mg,而有的廠家一粒藥只有 50 mg。就算是同一個廠家,都有可能同時生產 100 mg 和 50 mg 兩種規格,所以如果你只認廠家不看規格,就有可能吃錯。結果本來該吃 100 mg 的吃成了 50 mg,起效果;而本來要吃 50 mg 的吃成了 100 mg,那就有過量的危險了。
2. 看「准字」,是為了不被商家忽悠
最常見的忽悠就是拿保健食品當保健藥品來推銷。目前正規的保健藥品只有一種准字,和國內所有藥品的准字是一樣的,就是「國藥准字」。
如果有商家大吹特吹保健品的「藥效」,但你打開說明書一看是「衛食健字」或「國食健字」,那其實只是一款保健食品。更過分的是說明書上寫「衛藥健字」,這是假藥無疑,因為「衛藥健字」這種批准文號早已被廢除了。
即便是注明了「國藥准字」的藥,也建議去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網站的「資料查詢」一欄,查一查這個准字是否對應這個藥。一些假藥的說明書上會印一個看上去很正規的國藥准字批准文號,但你去查了才發現,根本就是張冠李戴啊!
你看,包裝盒是不是挺有用的。
轉載請聯繫 doctor@dx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