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保護 身體一個部位千萬別用力擠壓
耳朵是十分脆弱的部位,我們平時不能十分頻繁的掏耳朵,因為常掏耳朵是有一定危害的,那麼我們平時應該怎麼對耳朵進行保護呢?鼓膜穿孔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大家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鼓膜穿孔在生活中還是比較多見的,甚至不慎一個小動作也會導致鼓膜穿孔,如果處理不當,鼓膜穿孔後會遺留很多問題,如中耳炎,聽力下降等。
首先來瞭解一下鼓膜的結構與功能。鼓膜是橢圓形(成人)或圓形(小兒)薄膜,介於鼓室與外耳道之間。鼓膜大部分為緊張部,上方為鬆弛部。緊張部中央凹入,形似喇叭狀,鬆弛部則較平坦。(平常我們所謂的鼓膜穿孔,大多數為緊張部穿孔。)正如結構描述的,它連接了外耳與中耳,接受並傳導聲波,起著傳導聲音的作用。
什麼是鼓膜穿孔?
鼓膜穿孔,簡而言之就是鼓膜不完整,之前相對密閉的中耳腔直接與外耳道通。當醫生檢查時發現,鼓膜上有破口,如果是外傷引起的穿孔,外耳道或穿孔周圍甚至會有血跡或血痂。如果自己用手捏住鼻子鼓氣的話會感覺耳部漏風。所以我們平時千萬不要用力擠壓耳朵,防止造成鼓膜穿孔。
鼓膜穿孔如何處理?
1、如果外耳道記憶體留的異物、泥土、血凝塊等,用酒精消毒外耳道及耳廓,外耳道口可用消毒棉球堵塞。
2、避免感冒,切勿用力擤鼻涕,以防來自鼻咽的感染。如無感染徵象,不必應用抗生素。
3、外耳道內禁止用水沖洗或滴藥,穿孔癒合前,禁止游泳。
4、大多數的外傷性穿孔可於3---4周內自愈。對於那些較大而不能自愈的穿孔可行鼓膜修補術治療。
5、聽力學檢查可表現為輕度的傳導性耳聾,如果有神經性耳聾的情況,則可能是內耳受到震盪,則需要適當口服營養神經的藥物治療。
生活中如何預防鼓膜穿孔?
1、特別注意保護耳部:禁用火柴梗、髮卡等銳器挖耳。避免外力擠壓造成傷害,取外耳道異物或耵聹時要細心、適度,避免傷及鼓膜。
2、避免接觸爆破等引起劇烈氣壓變化的刺激如炸山、放鞭炮等,此時可用手指塞耳,如戴防護耳塞效果更佳。
3、日常生活中不要用手掌等猛然觸碰耳部,防治掌擊傷引起鼓膜穿孔。
盤點保護耳朵幾個方法
1、聽MP3掌握“60—60”原則
這是國際公認的保護聽力的方法,用耳機聽音樂時,音量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連續聽的時間不要超過60分鐘。此外,耳機最好選頭戴式的,它比耳塞式耳機對聽力的損傷要小,儘量不要在嘈雜環境下用耳機聽音樂。
2、噪音環境下用防護耳塞
有的人不得不在噪音環境下工作和生活,比如機場、建築工地,可以戴一個防護耳塞,能有效阻隔一部分噪音。如果臨時找不到耳塞,可用棉花球、紙球塞進耳朵,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3、對於經常用耳機的人
如果出現頭暈、耳痛等症狀,應暫時不用耳機。如果出現耳鳴以及聽力下降,應及時就醫。
4、開快車別開窗
報導稱,汽車車窗開得太大,開快車時的風雜訊和開慢車時的交通噪音是損害聽力的主要原因。
5、別頻繁掏耳朵
掏耳朵時最好用棉棒,輕輕在外耳道口轉動,然後耳朵朝下,讓耳屎自行排出。要避免使用指甲、卡子等尖銳物挖耳;不要頻繁挖耳,一般一週一次。
6、住在馬路旁,別裝推拉窗
專家指出,其隔音效果遠遠次於密封較好的平開窗,可以在窗邊多擺綠植。
7、電視機、耳機的音量不宜過大
以柔和、不刺耳為宜;騎車、走路時等雜訊環境中不要聽耳機。
耳垢最好別自己清理
1.耳垢能防止耳朵發癢
耳垢的一個實際功能就是能對耳朵起到滋潤作用,就像眼淚能滋潤眼睛一樣。適量的耳垢能避免耳朵發幹發癢。
2.掏耳朵弊大於利
這種黏性的物質是由具有潤滑作用的分泌物、脫落的皮膚細胞、汙物和灰塵構成的,大部分的耳垢能夠自行被清理出來。下顎的每一個動作(無論是說話或是咀嚼),都能將耳垢推出耳道,並不需要棉簽。實際上,試圖清理耳垢的做法弊大於利,很可能使耳垢被進一步推進耳道而不是被清理出來。大多數專家建議人們不要去理會耳垢,除非它影響到了你的聽力。
3.耳垢反映汗水味道
有些人的耳垢較濕潤,而另一些人的耳垢更乾燥。如果你的耳垢呈現為白色片狀,這就意味著你的汗液不會那麼難聞,因為這表明你體內缺乏引起體臭的物質;如果耳垢呈暗色且發黏,這就意味著你的汗味兒很難聞。
4.耳垢因種族而異
研究者發現,與汗水一樣,耳垢中的化合物在不同種族之間存在著差異:能夠生成氣味的分子在白種人耳垢中的數量普遍高於東亞人。
5.壓力或恐懼會增加耳垢的分泌量
耳朵中有助於耳垢分泌的腺體被稱為大汗腺,而大汗腺(也稱頂漿分泌腺)也負責生成具有臭味的汗液。根據美國演講、語言和聽力協會的研究顯示,壓力會刺激大汗腺分泌汗液,也會讓大汗腺產生更多的耳垢。
6.“清水加棉簽”是最有效地清理方式
切忌不可用材質較硬的工具去掏,更不要用蠟燭來燃燒耳垢,否則就會造成燒傷、耳道堵塞或鼓膜穿孔。如果一定要清理,在淋浴時,用少量的溫水清洗耳朵,然後用消毒棉簽擦乾耳道,這樣會更安全、更乾淨。
常掏耳朵小心發炎
上理髮店洗頭、掏耳朵已成為一些人的必選項目,眯著眼睛,任憑洗頭小姐拿著棉簽往耳朵裡轉,發出“嗦嗦”的聲音,是件很享受的事。可時間一長,有些人的耳朵就不對勁了,外耳道開始發炎,有時甚至還有黃色的液體流出。耳鼻喉科醫生說,現在,理髮店裡掏耳朵掏出問題的患者太多了,差不多每天都有。耳朵的保健,你知道嗎?
耳屎是保護耳朵的防線
人們把耳朵的分泌物叫做“耳屎”,潛意識上,是把它當成了人體的廢棄物。其實,耳屎還有個學名叫耵聹,“它對耳朵有保護作用。”有關專家說。
耳屎呈酸性,它使外耳道保持酸性環境,和耳道壁上的耳毛一起,抵禦外部的細菌侵襲。頻繁掏耳朵,將耳屎一掏而盡,等於拆除了耳朵的外部防線,任由細菌侵入耳道和鼓膜,會引起慢性炎症,出現耳朵疼痛、流膿的症狀,嚴重的甚至會聽力下降。
常掏耳等於給細菌敞開了大門
健康的外耳道本身就有自潔功能。一味去掏,反而可能弄巧成拙,讓耳屎出不來了。”因為用棉簽掏耳朵,有可能不僅掏不出耳屎,還會將它們往裡推,令耳屎不能自己排出。一旦洗頭、洗澡時耳朵不小心進了水,耳屎吸水膨脹,酸性的耳屎會腐蝕耳道深度的皮膚,引發炎症。而且,經常掏耳朵還會引起耳屎的分泌異常,耳屎可能越長越多,新分泌的耳屎會由原本的片狀變為碎屑狀,從而降低保護耳朵的能力。
最好不要自己掏耳朵,洗頭洗澡時濕了耳朵,最多只能用棉簽擦拭一下耳廓的位置。假如出現耳屎堵住耳道的情況,可以上醫院處理。耳鼻喉科醫生會在額鏡直視的情況下,用專業的鑷子將耳屎取出。
結語:經常掏耳朵不是什麼好事,因為這很容易導致耳朵發炎,除此之外,我們要注意生活當中的一些小習慣,那麼保護耳朵的方法有哪些呢?大家看了或喪失小編的介紹都有所瞭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