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冬季重防寒養腎 四氣五味定食療

中醫專家提出,冬季注重防寒養腎、養生食療,中醫飲食養生通過四氣五味定制食療與藥膳,同時冬季補腎飲食增黑增鹹,這些都是冬季防寒養腎側重的兩個方面。

一、巧用四氣五味定制食療與藥膳

中醫飲食養生常說的概念,第一是食療,即食品+食品;第二是藥膳,即食品+藥品。國家行規中有87種食品為藥食兩用的食材,如大棗、山藥、綠豆等。因此,食療和藥膳有時沒有嚴格的界限。

專家指出,養生分很多種,有一種養生叫滋養保健,就是一個正常人,沒有任何針對性的目的,只是為了希望能夠永遠健康,選擇的東西是以平衡為主;第二種,如果是寒性的體質,或者熱性的體質,選擇飲食就應該調整身體的偏盛偏衰;第三種,是為了預防疾病,40到50歲的時候女性會出現更年期,男性會出現“三高”等,類似的疾病要預防;第四種就是希望能夠長命百歲,延緩衰老;最後是輔助治療,已經生病了,有“三高”,有糖尿病,需要醫生指導下進行飲食搭配,所以首先要確立目的是什麼,然後再來進行選擇。

中醫理論講究陰陽五行。養生講究人和自然的和協統一,運用五行的木火土金水來聯繫與協調人體。如自然界的五味、五色、五氣,與人體的五官、五臟、五志等關係。

中醫起源是醫食同源、藥食同源,所以食品和藥品一樣均具有四氣、五味、歸經、功效等作用。運用四氣的寒涼溫熱之性來糾正身體的寒熱偏差,同時結合五味的辛酸甘苦鹹來發散、收斂、緩和、清泄、軟堅等作用,最終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二、冬令養生關鍵在於防寒、養腎

中醫養生強調要“順應自然”,即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了,才能把養生的功效發揮到最大。冬季在“五氣”屬寒;在“五色”屬黑;在“五味”屬鹹;在“五行”屬水;在“五臟”屬腎。因此,冬季養生應重視防寒、養腎。

今年的冬季特別的寒涼,對人體的影響首先第一個容易損傷的是陽氣。如果腎陽受到損傷,就會出現手足冰涼等問題,還會引起血液迴圈不通,第三種主要表現在人體關節疼痛或者是屈伸不力。因此注意在冬季預防的多發性疾病有心血管疾病,有關節性的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

具體來說,可以多食性溫、色黑、味鹹可以驅寒補腎的食物。很多人都知道冬季要多吃黑芝麻、核桃肉、黑豆等食品,但不知道還要吃具有鹹味的食物。

專家表示,這裡的鹹味不是指高鹽食物,而是自然界天然含有鹹味的食物,比如海產品中的海帶、海藻、烏賊;糧食中的小米;肉食中的鴨肉、豬腰、豬血等。還要注意根據不同人的體質分別食用咸而溫、鹹而涼、或咸而甘平的食品。

值得提醒的是,冬季溫補小心過。現在的都市人,冬季生活和工作環境有溫暖的空調房;大啖火鍋、辣味及大量的牛羊肉;睡眠有電熱毯等。這些因素疊加起來,就特別容易導致溫熱太過而損傷體內陰津。

民間的“冬吃蘿蔔夏吃薑”的說法,即是說在冬天吃牛羊肉等陽氣盛的熱性食物時,適當加入蘿蔔、白菜等性屬寒涼之品,能起到調和溫熱太過的平衡作用;反之,夏天人們喜多食寒涼之西瓜、苦瓜、冷飲等食品,而寒涼太過會損傷陽氣、腸胃,所以適當配合吃些薑類溫熱性質的食物來平和寒涼。其實這就是反映中醫的平衡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