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服用藥膳應對症
近年來,食療藥膳在國內十分流行,酒家、飯店紛紛結合時令推出花色品種繁多的系列藥膳,一時吸引了大量食客。就連平時很少上餐館的老年朋友,也在家裡做起了黃芪燉雞、杜仲腰花等。人們在津津有味品嘗藥膳的同時,似乎忽略了一點:藥膳也是一種治療手段,必須對症選用。
一般說來,可作為食物療法的藥膳有三類:一類如生薑、桂皮、茴香、胡椒、甘草等,這些既是藥物,又是傳統的調料;另一類是蓮子、百合、藕節、薏米、紅棗、山藥、黑芝麻等,這些既是藥物,也用來作為食物;還有一類是動物臟器,如雞肝、豬腎、牛心等,根據中醫以髒補髒的原理,這些食物兼具藥物功效。而作為中醫食療藥膳中的藥物則有著嚴格的數量和劑量限制不能一味地貪多。然而目前許多酒店、餐館推出的藥膳菜譜,不僅遠遠超過上述藥物的範圍,而且在既不懂醫又不懂藥的情況下,擅自加大藥物的劑量。
祖國醫學認為:“是藥三分毒”。任何藥物都有其性味、歸經、主治和用量禁忌,如果不講寒熱虛實,不辨體質盛衰,不論是否有慢性疾病,對任何藥膳一概食之,豈非自尋不測?
藥膳作為祖國醫學的瑰寶,數千年一直深受人們的青睞。藥膳應掌握其配伍原則。據季節、氣候和地域的不同,適時推出。食客們也應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病情等對症食之,才能真正達到治療健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