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夏末初秋濕氣重 這麼做最祛濕

夏末初秋是一年之中濕氣最盛的時期。濕氣重,常會導致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等症狀,給人體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然而中醫祛濕的方法包括化濕、燥濕、利濕、滲濕等,不同的方法針對不同類型的濕和不同類型的病症。下面就跟著3156醫藥網編輯來看看吧。

1.清熱解表多用化濕法

化濕藥多為辛溫芳香之品。濕邪在上焦或在表者,表現為怕寒、低燒、頭重而脹、肢體酸軟沉重、胸脘脹滿等。用香薷、扁豆花、厚樸花、藿香等芳香類的藥可以解表化濕,代表方劑香薷飲、藿朴夏苓湯。

當濕與熱相結合,會導致發熱、口渴、咽腫、尿赤等,這時需芳香化濕藥與清熱解毒藥並用,代表方劑甘露消毒丹。熱重於濕者,病變中心偏重于胃,常選用芳香之品,如藿香、佩蘭、荷葉梗、白扁豆、砂仁等。濕重於熱者,病變中心偏于脾,常選用扁豆花、茵陳蒿、厚樸花等。

2.滲濕法適宜體虛有濕或濕邪不嚴重的人

滲濕的藥物作用平和,還兼有滋養的功效,如茯苓、薏苡仁、赤小豆等,使濕邪從小便排出。

3.祛濕最根本的是扶陽

當人體陽氣充足時,濕邪就不會造成影響。因此,要防止濕邪侵襲人體,就要避免身體的陽氣受損,包括少吹空調、多運動、勤出汗、不貪食生冷瓜果等。

4.脾胃病症多用燥濕法

燥濕藥多具苦味,藥性有寒溫之別,分別針對寒濕和濕熱所致的中焦脾胃病症。

濕熱內蘊多表現為口幹口苦、腹脹、大便稀爛熱臭、舌苔黃膩,可選用黃連、黃芩、黃柏、苦參、龍膽草等苦寒性質的藥來清熱燥濕。寒濕中阻可表現為畏寒肢冷、噁心嘔吐、腹脹泄瀉、舌苔白膩,可選用橘皮、蒼術、厚樸等,燥濕與散寒同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