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默夏日養生 飲食還需清淡
立夏以後,天氣開始轉熱,人的心神易受到擾動,出現心神不寧。養生專家提醒市民,夏季養生的關鍵在於“清”,要格外重視精神的調養,加強對心臟的保養,保持神清氣和、心情愉快。
日常起居宜“靜養”
立夏之後,隨著氣溫的上升,人們外出歸來往往喜歡沖冷水澡。由於人體在陽光下吸收了大量的熱,用冷水洗澡會使全身毛孔迅速閉合,熱量不能散發而滯留體內引起高熱,還會因腦部毛細血管迅速收縮而引起供血不足、頭暈目眩,重則還可能引起休克。最好的辦法是讓自己出汗,帶走身上大量的熱,然後再洗澡。
頭痛、失眠、煩躁、坐立不安……一到夏天,很多人感覺渾身不適,希望有所調整,但卻終日感覺頭昏昏沉沉,鬱鬱寡歡,養生專家認為,這跟心臟的承受度有關。
清遠市中醫院養生專家陳太日指出,在中醫理論中,人和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四季變化和人體能活動相互關聯對應。
而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的心理、情緒與軀體可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互相聯繫、互相影響。立夏時節情緒容易波動起伏,機體的免疫功能也大為降低,起居、飲食稍有不妥,就會發生各種疾病。特別是老年人,在這個時候容易出現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的情況。
陳太日補充,“夏氣與心氣相通”,中醫認為,立夏養生要注意早睡早起,重視“靜養”,避免運動過後大汗淋漓,因為“汗”出會傷到陽氣。起床前可以做幾個小動作,這樣有利於增強體質,養護心臟。
立夏時天亮得早,人們起床的時間也相對提前,而晚上相對睡得晚,這樣容易造成睡眠不足,所以要增加午休。對於不能午休的上班族來說,中午時間可以聽聽音樂或閉目養神30—50分鐘。午睡時間要因人而異,一般以半小時到一小時為宜,時間過長讓人感覺沒有精神。另外要注意的是,睡覺時不要貪圖涼快,不要在風口處睡覺,避免著涼受風生病。
注意衛生慎防菌痢纏身
立夏之後,處於暖濕氣候之間的南方,正是細菌繁殖的最佳時節,這時候,體質較差的市民容易生病,特別容易讓菌痢纏身。
陳太日介紹,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最常見的腸道傳染病,除了與蒼蠅繁殖活動有關外,還與痢疾桿菌繁殖、生冷食品引起腸胃功能紊亂有關。控制菌痢的關鍵是早發現、早治療。搞好環境衛生、飲食衛生和個人衛生,加強對飲食、水源管理,消滅蒼蠅,不吃生冷蔬菜,不吃不乾淨的瓜果,不吃腐敗變質或不新鮮的食物,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
初夏時節氣候乾燥,這時候人們最容易上火,所以口瘡患者在這一時節會明顯增多。據口腔醫生介紹,發生口瘡的誘因除了乾燥的氣候,與焦慮、緊張、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攝入不足也有很大關係。輕度患者只需在飲食上注意,並多喝水即可自行癒合;嚴重的患者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用局部燒灼、塗抹口瘡藥膜和服用維生素B2等方法進行治療。
此外,初夏還要注意預防流行紅眼病。這種疾病潛伏期短,受感染後24小時內發病,自覺雙眼劇烈疼痛,畏光流淚,有異物感。如果患了紅眼病,一要防止傳染,二要及時治療。患者的洗漱和擦拭物品要專用,尤其在集體場所,更要做好各項隔離工作。
吃粥喝湯養護脾胃
立夏過後,溫度逐漸攀升,此時不少人有煩躁上火、食欲下降的情況出現。立夏飲食原則是“春夏養陽”,養陽重在養心,養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製品、雞肉、瘦肉等,既能補充營養,又起到強心的作用。
這時候適宜採取“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胃氣”的原則,飲食應清淡,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大魚大肉和油膩辛辣的食物要少吃。平時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糧,可增加纖維素、維生素B、C的供給,能起到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
從養生方式來說,在夏季養護脾胃,最好能多進稀食,吃粥喝湯,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又能補養身體。煮粥時加些荷葉,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開胃,有消解暑熱、養胃清腸、生津止渴的作用;煮粥時加些綠豆或單用綠豆煮湯,有消暑止渴、清熱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
此外,新鮮蔬菜水果能補充足夠的維生素、水和無機鹽。在食物中,清熱利濕的食物有西瓜、苦瓜、桃、烏梅、草莓、番茄等,這些食物都有一定消暑作用,但老年人、兒童及有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的人更應少吃冰箱中取出的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