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多汗 飲食調理助健康
天氣熱出汗是正常的,這是排毒的表現,排毒的同時我們還要注意保護身體。但如果這些部位出現多汗、盜汗的情況,可能是身體提示您健康遇到了問題,值得格外注意。下面就讓我們看看需要小心的出汗部位以及相關知識。
夏季出汗隱藏的健康信號
不同原因所導致的出汗
額頭出汗
我們的腦門兒是氣血表現較為明顯的位置,也是觀察身體健康狀況的好部位。如果你的額頭常常會出很多汗,中醫認為這可能是由於你的肝陽上亢引起的。
鼻子出汗
肺開竅於鼻,所以鼻子與肺氣相應。如果平時鼻子總出汗,說明肺氣不足,需要調理補氣。結合身體表現的不同,有時還有清熱宣肺的必要。西醫則認為這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現,需要提升免疫力。
頸部出汗
這裡說的並不是炎炎夏日裡在室外活動所導致的出汗現象,而是指頸部特異性地出汗。頸部汗腺分佈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頸部會出汗。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與你全身內分泌失調有關。
胸口出汗
如果不是很熱的時候,某些部位的多汗也可以視為不正常的表現。如果你的胸口經常出汗,中醫認為這是由於你身體你的脾胃失和導致的,這說明你的體內的血液迴圈非常很慢,陽氣運輸不是特別順暢。熱量聚集在特定位置,引起汗液的大量排出,長此以往會引起體內津液的虛耗。
手腳出汗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出汗多少往往與陽氣能否固護身體有關。若情緒緊張、激動或害怕,手心或腳心就容易出汗,中醫認為這是脾失運化、脾胃濕熱、血虛的表現。
對於不同情況的調理原則
動則大汗
很多人之所以對夏天感到恐懼,很大程度就是因為夏天自己出汗實在太多了。白天不活動或輕微活動的情況下,就汗出不止。這些人常有身體虛弱、說話語聲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點,中醫認為是氣虛的表現。飲食上可選山藥、豆漿、牛羊肉等,也可用黨參或黃芪燉雞或腔骨,以補益機體,緩解氣虛。還可練習太極拳、八段錦等增強體質。
“四心”汗多
中醫上常談到“五心煩熱”,如果放開心口不算,那就是現在所說的“四心”。到了夏天,許多人的手心就很容易出汗。通常這樣的人,腳汗、腋窩汗也出得厲害。若手足心多汗伴隨腹部脹滿疼痛,大便不通,多屬於腸道內有積糞的熱征,可服用通便藥。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隨口幹、牙齦腫痛等,多屬於胃熱,可服用清胃熱的牛黃清胃丸、清胃黃連丸等。
頭面汗多
出汗的時間和位置常常提示身體出現了健康問題。很多人一吃飯頭上就大汗淋漓,老人和產後身體虛弱的女性,也會有頭汗過多的情況,多屬於氣虛。若同時有上腹脹滿、口渴、不想吃飯,多為積食,可減少進食量、吃清淡飲食緩解。若伴隨肢體沉重無力,胃脹不適,想嘔吐,身體發熱,舌苔厚而黃膩,應注意清淡飲食。
夜半汗多
正常人在活動時出汗是很正常的,但如果睡眠過程中出汗就要引起重視。睡著出汗,醒來汗止,中醫稱“盜汗”。可選百合、雪梨等滋陰,少吃羊肉、洋蔥、蔥、薑、蒜等熱性食物,也可用沙參、麥冬、五味子或西洋參等泡水飲用。
膳食調理助健康
要想在治療出汗症狀的同時減少不必要的麻煩,食療是一種好方法。首先,汗多的人應當適當吃一些能夠補充身體水分的食材,多吃養陰清熱生津的食材,如蓮子、百合、西洋參(花旗參)、太子參、沙參、玉竹、麥冬、石斛、銀耳、雪梨等。同時,入夏後人體臟腑肝氣漸弱、心氣漸強,酸入肝、苦入心,故宜採取增酸減苦的飲食原則,可適當多吃些酸味食物,如番茄、檸檬、烏梅、葡萄、山楂、鳳梨、芒果、獼猴桃等。酸性收澀,可預防流汗過多而耗氣傷陰,且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此外,中醫認為“暑多夾濕”,夏天不僅氣候炎熱,而且雨水較多,尤其南方濕氣盛,可適當多吃清熱消暑、健脾利濕的食材,如赤小豆、扁豆、薏米、芡實、淮山、茯苓、白術、蒼術、蘆根、竹葉、荷葉、西瓜等。
膠芪棗湯——氣虛汗多
阿膠9克,黃芪18克,大棗10枚。水煎黃芪、大棗,水沸1小時後取湯,將阿膠納入湯藥中溶化,服用湯汁,每日1劑。阿膠補血養顏,黃芪、大棗補氣生血。
四紅補血粥
紅棗12枚,枸杞30克,血糯米50克,紅糖30克。將紅棗、枸杞、血糯米先用旺火煮沸,改用文火煨,粥成時加入紅糖調勻。每日1劑,早晚分服,有養肝益血、補腎固精、豐肌潤膚的功效。
炎炎夏日是我們不能擺脫的生活環境,因此要想保證身體的健康,就離不開日常的保養。只有平時的養生與發生疾病後的治療達到同等的重視程度,我們才能真正擁有積極快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