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夏季為何易導致濕熱體質

夏季天氣潮濕悶熱,如果本身體質就不太好的人,濕熱就很容易入侵體內,使人感覺非常不舒服,出現渾身無力、舌苔濁膩、頭身困重、心煩焦躁等症狀,可見氣候環境是導致濕熱體質的重要原因。

夏秋高溫高熱易致濕熱

入伏後氣溫不斷升高,當人們生活無規律,經常熬夜加班,飲食不定時,或過食辛辣油膩之時,就會產生內熱。此時,外熱、內熱一起來,人體極易感受外來濕邪的侵襲,出現渾身無力、舌苔濁膩、脾胃不合、食欲下降、心煩焦躁、頭身困重、口渴噁心等,中醫稱此為“夏日傷寒”或濕熱病。這時,應該特別注意飲食調養,以清淡為主,常吃具有清熱健脾利濕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蓮子、山藥等。忌食海腥魚類、羊狗肉、冷飲等。

為何夏季體內多濕熱

天氣悶熱也是濕熱誘因

近來受悶熱天氣影響而夏季濕熱的病人明顯增多,其中以老年人居多,其中,胸悶、呼吸不通暢,渾身乏力、疲倦、頭暈、腹脹、胃口不好,燥熱、出汗很多或有汗出不出等三類情況尤為多見。夏秋天氣悶熱,對人們生活和身體產生很多不良影響,在悶熱環境下,人體代謝旺盛時能量消耗較大,加上如果人體排汗不暢,造成濕氣積聚,若疏於調理則容易導致濕熱體質。

潮濕多雨也是誘因之一

在夏天特別是夏至後,很多地區都進入了雨季,如果身體素質不夠好,濕熱邪氣就會乘虛而入。要是脾虛再來湊湊熱鬧,就容易在身體內積累濕濁之氣,特別是堆積在臟腑和經絡裡。這時,身體裡的熱就會不斷炙烤這些濕濁之氣,就像大熱天用被子捂著東西一樣,時間長了,就會產生一定的熱量,這就是中醫所說的“化熱”,從而形成濕熱。因此,生活中,不要淋雨,儘量避開潮濕的環境,避免外感濕邪。這樣還可以避免腳氣、濕疹、下肢潰瘍等病症的發生。

濕熱或是吹空調惹得禍

室外溫度升高時,人們都習慣躲到室內‘歎’冷氣,有的還越‘歎’越冷,雖然免受酷暑之苦少出汗,卻引來了一系列的病症。夏天人體的汗毛孔本來是張開的,人們每天都要在室內外進進出出,如果在烈日下出汗後突然回到空調場所中,驟降的溫度會讓張開的汗毛孔突然關閉甚至堵塞,侵入體內的寒氣更容易損傷人體的陽氣。 另外,在空調環境中,人不出汗了,還會把本來應通過發汗外泄的濕濁留在體內,因而引發濕熱病症。在夏天合理使用空調風扇很重要,空調溫度不宜開得太低,白天應控制在24攝氏度以上,晚上控制在28攝氏度並伴有除濕狀態,尤其晚上睡覺時不要直接吹風扇及空調風。

小編寄語:瞭解了夏季易形成濕熱體質的原因後,就要注意針對這些原因進行預防,學會自我調節,才能讓我們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