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地麻黃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貴州民間藥物》

【拼音名】Dì Má Huánɡ

【別名】粟米草(《植物名實圖考》),地杉樹(《貴州民間藥物》),鴨腳瓜子草(《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為番杏科植物粟米草的全草。5~6月採收.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高10~30釐米,全體無毛。直根較細,黃白色。莖傾斜,有棱,多分枝,葉3~5片似輪生,根出葉倒卵形或長橢圓形;莖生葉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全緝,無柄。歧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小形,紅褐色,有短柄;花被5,分離;雄蕊3~5,與花被互生;子房上位,3室,花柱3,短。蒴果胞背開裂,種子多數,圓腎形,棕黑色,有瘤狀突起。

【生境分佈】生於荒地沙土,及河壩等處。分佈我國中部至西南部。

【性味】《貴州民間藥物》:淡微澀,平。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治腹痛泄瀉,皮膚熱疹,火眼。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搗爛包寸口或塞鼻。

【附方】

①治腹痛泄瀉:粟米草一兩,青木香、仙鶴草各五至六錢。水煎,早晚各服一次。(《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②治皮膚熱疹:地麻黃搗爛包寸口。(《貴州民間藥物》)

③治火眼:地麻黃嫩尖七朵,九裡光嫩葉七張。兩藥混合搗爛塞鼻內,左眼痛塞右鼻孔,右眼痛塞左鼻孔。(《貴州民間藥物》)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