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 立秋後要小心“陰暑”
雖然秋天來了,但是我們也還是要注意防暑降溫,預防“秋老虎”。在立秋之後,下雨就會變得很少,這時人們就會出現缺水的現象。這時很多疾病就會出來了,那麼你知道如何防暑降溫嗎?想瞭解一下的話,那就和小編來看一下下面這篇文章吧。
秋天的天氣主要是燥,雖然夏天過去了,但是隨著降水量變小,人體就會變得缺水,所以說現在很容易就會缺水。
症狀是皮膚乾燥、眼乾裂、舌紅少津、毛髮乾枯、小便赤黃、大便幹結、口鼻咽幹、胸痛乾咳少痰、痰中帶血絲,甚至發燒至高熱。
秋燥所致咳嗽時間較長,難以治癒,使人生畏,假若身體虛弱,抗病能力低下,對炎熱的氣溫不能很好適應,體溫調節中樞發生紊亂,散熱機能發生障礙,還是很易使人發生“中暑”。
在中醫上中暑也是有陰陽區分的,在高溫下工作所導致的中暑被叫做“陽暑”,“陰暑”就是長時間沒有出汗所導致的。
由於暑熱濕盛,人們毛孔開張,腠理疏鬆,人們睡眠、午休和納涼之時,若過於避熱趨涼,如夜間露宿室外,或運動勞作後立即用冷水澆頭沖身,或立即快速飲進大量冷開水或冰鎮飲料,或睡眠時被電扇強風對吹,均可導致風、寒、濕邪侵襲機體而引發“陰暑”。
在當前躲避秋老虎之時,白天氣溫很高,但往往晝夜溫差加大,一熱一涼更加大了傷陰暑的可能。
傷陰暑會出現身熱頭痛、無汗惡寒、關節酸痛、腹痛腹瀉等症。特別是老人、兒童、孕產婦、體弱及患有宿疾者,尤應加強防護,不可過於避熱貪涼,避免寒濕侵襲而引發“陰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