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中藥百科與食用--紫蘇葉

紫蘇葉為一年生、直立草本,南方7至8月,北方8至9月。莖高0.3-2米,綠色或紫色,鈍四棱形,具四槽,密被長柔毛。紫蘇和野紫蘇的葉帶葉小軟枝。枝葉茂盛時收割,攤在地上或懸于通風處陰士,幹後將葉摘下即可。葉片多皺縮捲曲,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圓形,先端長尖或急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具圓鋸齒,兩面紫色或上面綠色,下表面有多數凹點狀腺鱗,葉兩面綠色,暗綠色或帶紫色協定緣具圓鋸齒。葉柄紫色或紫綠色,質脆。嫩枝紫綠色,斷面中部有髓,氣清香,味微辛。均以葉完整,色紫、香氣濃者為佳。

藥用價值

性味:辛,微溫,無毒

歸經: 脾經、肺經二經。

1、理氣,和營。治感冒風寒,惡寒發熱,咳嗽,氣喘,胸腹脹滿,胎動不安。並能解魚蟹毒。用於感冒風寒,發熱惡寒,頭痛鼻塞,兼見咳嗽或胸悶不舒者。常配伍杏仁、前胡等,如杏蘇散;若兼有氣滯胸悶者,多配伍香附、陳皮等,如蘇散。

2.脾胃氣滯,胸悶,嘔吐之證。本品具行氣寬中,和胃止嘔功效。偏寒者,每與藿香同用;偏熱者,可與黃連同用。偏氣滯痰結者,常與半夏、厚樸同用。

3.用於妊娠嘔吐,胸腹滿悶,常與陳皮、砂仁配伍,以加強其止嘔、安胎的效果。

4.用於進食魚蟹而引起的腹痛、吐瀉,單用或配生薑,白芷煎服。

辛夷蘇葉粥

辛夷花、紫蘇葉各10g,大米100g。將辛夷花、紫蘇葉擇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後,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為稀粥,或將鮮蘇葉洗淨,切細,待粥熟時調入粥中,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劑。

適應症

慢性鼻炎不通,時流濁涕或膿涕,有腥臭味,伴頭昏腦脹,記憶力減退,精神疲乏,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