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今年6月下旬“入梅”!

今年何時入梅?

6月下旬,比常年偏晚

專家指出,今年以來,我市遭受了寒潮、暴雨、雷雨大風、連續低溫陰雨等災害性天氣影響,總的降水呈現前少後多、氣溫前高後低、氣象災害種類多等複雜特點。氣象專家預計,今年我市入梅時間在6月下旬前期,比常年6月19日入梅偏晚一些;出梅時間在7月中旬後期,常年是7月10日。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梅雨期比常年偏長,梅雨量220~280毫米(常年為220毫米),偏多0~2成,部分地區可能偏多2~5成。

梅雨如何形成?

暖冷空氣在江淮交匯

專家介紹,每年六七月間,在長江中下游和淮河地區一般都有一段持續陰雨天氣或降水集中時段。這一時期,由於大氣環流的季風調整,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在江淮流域持續交匯,形成一條東西向准靜止鋒,一般稱為梅雨鋒,造成陰雨連綿和暴雨集中的天氣。此時正值江南梅子黃熟時期,故稱“梅雨”或“黃梅天氣”;又因這時高溫高濕,衣物容易黴爛,又稱“黴雨”。在梅雨時期,江淮流域維持一條穩定持久的雨帶。梅雨鋒的暴雨強度一般比颱風暴雨要小得多,但由於梅雨鋒持續時間長,暴雨面積廣,造成的洪澇災害範圍一般比颱風要大。

“梅雨鋒暴雨是由不同尺度環流系統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種特定地區的特殊天氣,導致各年梅雨期開始有遲有早,梅雨持續時間有長有短。”專家解釋說,有的年份,梅雨鋒特別活躍,暴雨頻繁,造成洪澇災害;有的年份,梅雨鋒不明顯,出現“空梅”,形成乾旱天氣;有的年份,會出現梅雨帶北移後又返回江淮流域再度維持相對穩定的現象,習慣上稱“倒黃梅”。江淮流域梅雨結束後,雨帶移至華北地區,江淮流域進入高溫少雨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