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一般中藥要熬多久

中藥熬制的時間、火候與藥效的發揮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熬中藥一定要把握好時間。那麼一般中藥要熬多久呢?

熬中藥的容器

中藥煎煮首先是容器,歷代醫家強調用砂鍋為佳。因為砂鍋受熱均勻,性質穩定,在藥物水煎服的混合過程中,不會影響藥物的合成和分解,煎出的湯液品質好。其次用搪瓷鍋、琉璃鍋、不銹鋼鍋等容器亦可,但絕對不能用鐵鍋、銅鍋煎藥,以免引起不良反應。藥鍋煎藥前,一定要洗刷乾淨,除去沉積物,這樣做一是可防止不同性質的藥物互相干擾,二是煎煮時藥物不易沉底,粘結和焦化。

熬中藥放多少水

中藥放入容器後,加水是一個關鍵,水是煎煮中藥湯劑的主要溶液,如水過多則藥汁過多,藥汁濃度降低,加水過少,不僅藥物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而且容易幹鍋或藥物焦化。正確的方法應該將藥物放入砂鍋內後將藥物攤平,然後加水高出藥面3~4釐米(二橫指左右)即可。

中藥熬制的時間

中藥放完水後,不要立即煎煮,應先浸泡20~30分鐘,使藥物濕潤變軟,質介破裂,有效成分就會盡可能被煎出。煎藥時的火候和時間亦非常重要。煎藥初時用大火(即武火), 待煮沸後應用小火(即文火)慢煎,以藥汁沸騰而不溢出為度。煎藥的時間應根據藥的性質及作用來定。如滋補藥其性厚實,滋膩性濁,會有大量營養物質不易煎透,故時間宜長。頭汁一般水沸後煎40~60分鐘,二汁水沸後再煎30分鐘。又如發汗解表藥,其性散發,含揮發油多,不宜久煎。頭汁水沸後煎10~15分鐘,二汁水沸後再煎5~10分鐘即可。一般治療用藥頭汁水沸後煎30分鐘,二汁水沸後再煎20分鐘即可。煎煮藥時應該把鍋蓋蓋好。但頭汁和二汁一般不少於400~500毫升(約一小碗)。

吃中藥的禁忌

(1)中藥配伍禁忌:某些藥物因配方後可產生相反、相惡關係,使彼此藥效降低或引起毒副反應,因此禁忌同用。

(2)孕婦用藥禁忌:主要為避免動胎、墮胎,因孕後婦女大多數對大寒、大熱、峻瀉滑利、破血祛瘀及毒性較大的藥物耐受性差,因此對相關藥物必須忌用。

(3)服藥期間飲食禁忌:俗稱忌口,主要為避免服藥時的干擾因素,以便提高藥效,可分為某一種藥物對應的忌口與不同病情條件下用藥時的忌口兩類,前者如人參忌蘿蔔、鱉甲忌莧菜、甘草忌鰱魚、常山忌蔥、茯苓忌醋等。後者為慢性病服藥須忌生冷,熱性病治療期間忌辛辣、油膩,癰瘍瘡毒、皮膚疾患忌魚蝦、鵝肉及辛辣刺激之品。

(4)中藥湯劑禁忌過夜服用:因為中藥裡含有澱粉、糖類、蛋白質、維生素、揮發油、氨基酸和各種酶、微量元素等多種成分,煎煮時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湯藥汁裡。一般服法是趁溫熱時先服一半,4~6小時後再服一半。如果過夜服用或存放過久,不但藥效降低,而且會因空氣、溫度、時間和細菌污染等因素的影響,使藥液中的酶分解減效,細菌繁殖滋生,澱粉、糖類營養等成分發酵水解,以致藥液發餿變質,服用後對人體健康不利。

俗話說:“吃藥不忌口,壞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藥時的飲食禁忌。忌口是中醫治病的一個特點,歷來醫家對此十分重視,其有關內容也廣泛存在於《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醫籍中。實踐證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我們平時食用的魚、肉、雞、蛋、蔬菜、瓜果、醬、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們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藥物的治療作用,均產生一定影響。

(5)中藥不宜加糖服用

一些人在服中藥時,常因湯劑苦口難以下嚥而加糖,對此,有關專家指出,一些中藥是不適宜加糖後再服用的,加糖後的藥劑在降低了苦味的同時也降低了藥效。

專家介紹,中藥有寒、熱、溫、涼四氣和辛、甘、酸、苦、鹹五味。其中,辛能散,甘能緩,酸能收,苦能澀,鹹能軟,不同口感的中藥具有不同的藥效。有些中藥加了糖就會改變苦味湯藥的藥性而影響療效。

一些苦味藥能刺激末梢神經,反射性地分泌唾液、胃液等消化液,以達到幫助消化、促進食欲的目的。如果在藥裡放了很多糖,完全掩蓋了苦味,就會失去健胃之效。

另外,中藥的化學成分一般都比較複雜,糖特別是紅糖中含有較多的鐵、鈣等元素,一旦與中藥裡的蛋白質和鞣質等成分結合後,就會引起化學反應,使藥液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凝固變性,也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