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這一物一輩子不得癌
近日,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在新一期《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發表報告,內容稱。其研究顯示大量攝取名為“n-3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魚類脂肪酸能夠降低患胰腺癌風險,最大可至30%,主要原因可能是這類脂肪酸能夠減輕胰腺的炎症。專家表示,胰腺癌由於早期症狀難發現,以至胰腺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僅有6%,成為名副其實的“癌中之王”,此次研究的發現,對於胰腺癌高危人群來說從飲食上預防胰腺癌找到突破口。
吃與不吃,胰腺癌發病風險要低30%
據悉,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分析了約8.2萬人的健康資料,這些資料來自上世紀90年代到2010年間日本的一項健康調查。魚類在日本人的飲食構成中比重較高,因此研究人員根據攝取魚類“n-3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量,將上述人群分為4組。
最終,研究人員發現,調查物件中有449人患上胰腺癌,而攝取“n-3多不飽和脂肪酸”最多的一組與最少的一組相比,胰腺癌發病風險要低30%。
專家介紹,“n-3多不飽和脂肪酸”是不飽和脂肪酸中的一種,因含有多個雙鍵,且第一個不飽和鍵位於碳鏈甲基端的第三位而得名。這類脂肪酸中含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物質。據此前曾有研究報告指出,胰腺癌的發生與慢性炎症有關,而來自魚類的“n-3多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抗炎症和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可能因此降低了胰腺癌的發病風險。
胰腺癌的發生與許多不良習慣有關聯
專家表示,其實在醫學界,雖然胰腺癌的病因不清楚,但是已經發現它與很多因素有關,例如吸煙、飲酒、肥胖、缺少運動、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幽門螺旋桿菌、“三高”飲食(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食品)等等都被視為與胰腺癌有密切關係。此外,有研究已經提示,抑鬱的心情,過大的精神壓力、精神創傷都與胰腺癌發病密切相關,因此,除去多吃魚預防胰腺癌外,警惕這些發病因素也是至關重要。
專家提醒,目前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包括,年齡在45歲以上,尤其是有慢性胰腺炎的人,應高度小心;初發糖尿病,一段時間內血糖持續升高,這種情況下也要高度警惕胰腺癌;有家族史的病人,如父母或者兄弟姐妹有這方面病史,也要高度懷疑;還有胃大部分切除後的病人,一般20年以後出現這種情況;一些長期大量飲酒、吸煙以及長期接觸化學毒物的人,也要小心。
篩查胰腺癌可分三步走
此外,在檢查方面可分三步走,專家提醒,對於一些高危人群,如患有糖尿病、慢性胰腺炎、膽石症,早期可作腹部的超聲檢查再加上抽血查腫瘤標記物(如CA19-9等);如果發現腫瘤標記物CA19-9升高或者B超檢查有異常,就要進一步做MR或CT檢查,或作超聲內鏡檢查;當難鑒別的時候,可做一些PET-CT或者腹腔鏡的檢查。通常,經過這些檢查,大部分的早期胰腺癌都可以發現。
此外,對於以上提高的高危人群,建議至少半年要體檢一次,抽血、作B超或者CT檢查,至少一年要兩次。
魚身上很多寶貝被扔掉了
魚骨
魚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魚刺,富含鈣等微量元素,經過軟化處理後,其營養成分會更容易被人體吸收。非常小的帶骨小魚要使勁嚼碎,進入胃裡後,胃酸會將其魚骨部分軟化,促進鈣、磷等營養物質的溶出。大魚骨要吸它的骨髓,也就是魚脊柱中的白線。此外,魚骨還可以加醋熬湯,小火燜煮(2~4小時)。需要注意的是,用白水煮湯,魚刺很難變軟,多加點食醋燜燉,可利用醋酸的作用促進魚刺軟化。
魚鰾
魚鰾裡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和歐米伽3不飽和脂肪酸,可能對血脂控制有益。常見的做法是:將魚鰾用清水洗淨,和魚一起清燉或紅燒。
魚肝
魚肝是魚身體裡儲存多種營養素的地方,比如,維生素A、維生素D和鐵等微量營養素,但其中的膽固醇和嘌呤含量也很高,不適合痛風(風濕科)患者。魚肝和魚膽相連,在清洗魚肝時,別把魚膽弄破。肝臟有解毒的功能,特別容易集聚毒素。食用前,應確定魚沒有受到環境污染。
魚腸
魚腸含脂肪低,蛋白質含量不遜色於魚肉。不過體積大的魚的魚腸才有食用價值,食用前要把裡面的髒東西去淨。因為魚類所吃的食物都要經過魚腸消化,所以它是魚的身體裡受污染程度比較重的器官。如果對魚的養殖環境不夠放心,就不建議吃。
盤點常吃最有營養的四種魚
1、鯽魚
又名鮒魚,味甘性溫。功效為利水消腫、益氣健脾、通脈下乳,清熱解毒等,主治浮腫腹水、產婦乳少、胃下垂(消化內科)、脫肛等症。
2、帶魚
可補五臟、祛風、殺蟲,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皮膚乾燥者尤為適宜。可用作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輔助療法。常吃帶魚還可滋潤肌膚,保持皮膚的潤濕與彈性。
3、青魚
有補氣養胃、化濕利水、祛風解煩等功效。食用可治療氣虛乏力,胃寒冷痛、腳氣(皮膚科)、濕痹、瘧疾(傳染科)、頭痛(神經內科)等症。青魚所含鋅、硒、鐵等微量元素,還有防癌抗癌作用。
4、鯉魚
味甘性溫。有利尿消腫、益氣健脾、通脈下乳之功效。主治浮腫、乳汁不通、胎氣不長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