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記不喝也要常喝水腫
水是生命之源,人體的新陳代謝如離開水則不能運轉。從某種意義上說,水就是生命。水約占人體體重的60%,嬰兒則為80%以上,老人年體內含水量只有50%左右。
哺乳動物忍耐饑餓的能力高於耐渴。機體一旦缺水20%,生命則會有危險;失水25%,生命則會終結。如今,在浩瀚的宇宙中尋找星球上的生命,首先關注的生命跡象就是水。
一般情況下,成人每天需要2000~3000毫升水,體力活動越強、出汗越多,則對水的需要就越大。在正常生理情況下,人體水分的排出除依靠二便以外,隨呼吸道及皮膚蒸發也要失去不少水分。而水的攝入則主要靠吃、喝。通常身體每消耗1000千卡熱能,就需要水1000毫升。飲食偏幹、偏鹹都需要多飲水,機體一旦缺水會帶來諸多問題。
元代養生學家賈銘活了106歲,著有《飲食須知》,研究養生之道。他對飲用水十分講究,指出當地雨水、雪水、冰水、井水、泉水等飲用水中以井水為好,並以遠方地脈來的井水為上。
中醫把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總稱為津液。《素問·經脈別論》把津液描述為“飲入于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精並行”。
祖國醫學介紹了津液的生理過程,津液虧虛可表現為乾咳、眼目乾澀、咽幹口燥、皮膚乾皺、小便短少、大便秘結。中醫的陰虛證還會出現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兩顴發紅、舌紅少苔等,都是水液不足的表現。
現代醫學也主張應及時糾正機體水分不足或脫水。人體血漿中90%是水分,如水分不足,血液濃縮,則容易發生血栓,有增加心肌梗死和腦血栓形成的危險。
血液黏度加大,也會增加栓塞的機會。所以,有人提議血黏度高者應養成晨起喝一杯水的習慣,這樣還可以糾正便秘。此外,痛風患者平時更要多飲水,以排除血液中嘌呤類物質;食管憩室、食管炎患者常飲水,可以清洗食管、減少炎性刺激;泌尿系統結石患者多飲水,有益於結石的溶解和預防再生成;感冒或發燒患者多飲水,有利於感冒的恢復和降低體溫。
人不能等到口渴時再喝水,這樣往往是“馬後炮”,應當養成及時、適時喝水的習慣。老年人常常出現皮膚乾燥、尿黃、便秘,這是機體缺水的表現,但是由於神經反射遲鈍,口渴的信號遲遲不會引起飲水欲,導致缺水也不知飲水。另外,還有的人口渴卻不想喝水,中醫稱這種現象為“渴不欲飲”。這些做法對身體健康均不利。所以,不渴也常喝點水對老人尤為重要。
腫瘤患者引起身體缺水的原因較多,瘀血證常是腫瘤患者的普遍現象,因缺水導致血液黏度大,故這些患者應隨時注意補充水分。一些化療藥多對肝、腎等臟器有損害,大量喝水,可使有害物質儘快隨尿排出,以減少毒副反應;許多藥物要從腎臟排泄,這些都需要多飲水,以增加尿量。
腫瘤患者丟失水分的機會較多,如噁心、嘔吐、腹瀉,脫水劑及利尿劑的應用等,所以要注意“出入量”均衡。有些患者除靜脈給予補充外,也要求多喝水,以及時補充水分。有些腫瘤患者出現胸水、腹水、下肢水腫、心包積液等,害怕飲水多了加重積液,其實在多數情況下,惡性積液不是喝出來的。所以,只要心、腎功能好,喝多了水也會及時排出,不會發生水瀦留。
喝水應以少量多次、緩慢補充為好,這樣不增加心、腎負擔,避免大渴大飲。在夏季大汗淋漓,或身體脫水時,如突然大量飲水,血中鹽少、水多,則容易發生“水中毒”,引起虛脫。嚴重腹瀉後身體脫水,這時最好在水中加上適量的鹽、糖和少量蘇打,以維持電解質及酸堿平衡。但心、腎功能不全者不應多飲水,以免增加臟器負擔。
一般來說,喝涼白開水最好,既方便又放心。開水以當天煮開者為好,不宜喝放過幾天的“陳水”、“老水”。若自來水中氯氣味較大時,不要直接裝壺就煮,最好打開壺蓋放置一夜,第二天早晨再煮,氣味會消失;或者水煮開後打開壺蓋,小火再慢開2~3分鐘,水中異味便可除掉。
特別提示:
1、補充機體水分時,最好不要用喝濃茶和含糖的飲料來代替。
2、不提倡以吃水泡飯的方式來增加進水量,因為水泡飯咀嚼不充分,唾液分泌也不多,會加重胃腸道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