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健康

給孩子餵飯這事兒究竟錯的有多遠

曾經有這樣的例子,從開始學吃飯起,有個小朋友就是奶奶和媽媽輪流追著喂,還沒吃兩口,跑了去玩玩具去了,又沒吃兩口,看電視去了,總之,他吃頓飯,別人累的喘粗氣,渾身是汗,他自己卻還沒吃飽。久而久之,因為餵飯,他竟然對吃飯產生了抵觸情緒,一度身體不好,甚至都五六歲了,還不能獨立吃飯,要一口一口地喂。

其實,好多家長根本沒有意識到,餵飯,是對孩子徹頭徹尾的傷害。因為,餵飯容易使寶寶失去耐心,不喜歡溝通,變得煩躁不安。從小就失去了寶貴的耐心,長大後,這種性格就會成為短板。

如果說餵飯會毀掉孩子一生的幸福,有些媽媽們一定覺得萌萌在危言聳聽,接下,讓我們一起花兩分鐘時間看看下面的真實案例:

案 例:

小A(女生)是我的前同事,特別愛吃,辦公室抽屜裝滿了零食,飯量1個人頂我們三個。每天就是吃、吃、吃!體重據說180斤,來公司不到一年都坐壞了3把椅子了,行政的經理都翻白眼了,這簡直影響我們年底的成本控制呀!一天實在忍不住問小A:你從小就這麼愛吃嗎?她說聽她媽媽說從小奶奶就怕她吃不飽,每次都喂很多,很多時候都是等她都吐了才停止喂。就這樣她越吃越多,可是吃再多似乎都不飽,結果就是越來越胖,最後就現在這個樣子了。

小A是典型的餵飯導致的內部感知力遲鈍,因為從小就是被喂喂喂!她們從來不需要自己感知飽了而指揮手和嘴巴停止進食。其實在嬰幼兒期間,讓寶寶自己感知饑餓、飽漲是非常重要的感知發展。但餵飯就是這個感知能力發展的最大殺手。如果小A奶奶和媽媽知道了當年餵飯的嚴重後果,時間倒流他們一定不會再拼命餵飯了。

給孩子餵飯的危害

"餵飯"不止表現在真實行為上,還將延續到孩子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長此以往,孩子本身的應有功能逐步退化,自主發展和天生學習探究才能也被遏制了。

1歲多的寶寶已有了自主進食的渴望,家長應從主導轉變成輔助,鼓勵和協助幫寶寶進食,讓寶寶感到進食的快樂,和大人一起享受食物的美味。如果這時家長仍然給寶寶餵飯,勢必給寶寶帶來不同程度的危害。

生理影響

1、導致咀嚼功能不足,影響消化吸收。

孩子進食過快,不能充分咀嚼食物,不僅會增加寶寶的胃腸道負擔,影響牙齒的正常發育、臉部的肌肉鍛煉,甚至對孩子未來的面容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2、影響動作平衡和手眼協調能力的建立。

自主進食需要手、嘴、眼的相互協調配合,家長餵飯將使孩子失去動作平衡和手眼協調能力訓練的好機會。

3、影響對食欲的控制,孩子更易超重。

餵飯過量可能將孩子的胃撐大,造成小兒肥胖。

心理影響

1、使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失去吃飯的樂趣。

餵飯時孩子容易不專心,會東張西望、離開吃飯位置跑來跑去、玩玩具、看電視等,而家長催促和逼迫也會給孩子帶來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使得孩子感到吃飯是一種負擔,一種強迫性的任務,易誘發厭食或挑食。

2、使孩子缺乏自我服務能力和獨立性。

孩子認為吃飯並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會讓家長開心的事情,不吃飯是可以拿來要脅家長的事件,這種不正常行為將導致孩子認知上的錯誤,也容易養成依賴、懶惰、生活能力低下、無責任心、害怕困難等壞習慣。

3、延續到生活學習上,遏制孩子的自主發展。

習慣於"餵飯"的孩子,將來也會事事依賴家長,例如讓爸媽幫忙做錯題集、做作業、整理書本課桌、做各種補習規劃等,家長們滿足了自己的呵護需求,卻扼殺了孩子原有的天生學習探究才能。長此以往,孩子本身的應有功能逐步退化。自主飲食:怎麼吃由孩子定!自主飲食:怎麼吃由孩子定!自主飲食:怎麼吃由孩子定!自主飲食:怎麼吃由孩子定!

寶寶獨立吃飯的黃金期

嬰兒時期的餵養對於一個人食欲和飲食習慣形成起重要作用。要讓孩子健康成長,媽媽應從小培養寶寶獨立吃飯。

所謂黃金期,是多數孩子發育的平均時間段,只是一個建議,不能絕對照搬;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特殊的個體,發育有早有晚,媽媽應當根據自己孩子的發育情況選擇個性化的餵養時機。要培養寶寶獨立吃飯,需要媽媽仔細觀察和耐心。

1、萌芽期:10個月

寶寶10個月後,開始對餐具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10個月以上的寶寶總想自己動手,喜歡擺弄餐具,而且每次餵飯他都喜歡來搶奪你手中的餐具,這正是訓練寶寶自己進餐的好時機。對食物的自主選擇和自己進餐,是寶寶早期個性形成的一個標誌,而且對鍛煉協調能力和自立性很有幫助。

2、黃金期:12~18個月

孩子滿周歲後,就是讓孩子自食其飯的實際誘導期,而其中12~18個月之間,又可視之為“黃金誘導期”;因為在這段時間裡,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迅速發展,若給予以適當的誘導,則會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放手讓孩子自己嘗試:

這時的寶寶很可能因此會把飯菜灑得一身一地。有的媽媽愛乾淨,也怕孩子吃不飽,不願意寶寶把一切弄得髒亂不堪,往往就生氣地制止寶寶這種行為,豈不知這樣做實際上是扼殺了寶寶自主自立學吃飯的萌芽,時間長了,寶寶就會認為吃飯就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與自己無關。

當以下現象發生時,媽媽就可以著手教寶寶學吃飯了:

寶寶吃飯的時候喜歡手裡抓著飯;

已經會用杯子喝水了;

當勺子裡的飯快掉下來的時候,寶寶會主動去舔勺子。

3、寶寶12~15個月

1、寶寶愛上手抓飯

1歲寶寶吃飯時往往喜歡用手抓,許多家長都會竭力糾正這樣“沒規矩”的動作。但是,1歲寶寶手抓食物的過程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愉悅。寶寶學“吃飯”實質上也是一種興趣的培養,這和看書、玩耍沒有什麼兩樣,因為用手拿、用手抓,就可以掌握食物的形狀和特性。要知道,其實根本就沒有孩子不喜歡吃的食物,只是在於接觸次數的頻繁與否,而只有這樣反復“親手”接觸,他們對食物才會越來越熟悉,將來就不太可能挑食。

2、嘗試用湯匙進餐

1歲左右,寶寶會喜歡跟成人一起上桌吃飯,不能因為怕他“搗亂”而剝奪了他的權利,可以用一個小碟盛上適合他吃的各種飯菜,讓他盡情地用手或用勺喂自己,即使吃得一塌糊塗也無所謂。

3、孩子討厭束縛

1歲左右的寶寶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媽媽一邊將其雙手緊束,一邊一勺一勺地喂他。這對寶寶生活能力的培養和自尊心的建立有極大的危害,寶寶就會出現反抗或拒食。

4、寶寶1歲半~2歲

1、控制能力及協調能力更好了

18個月時,寶寶的控制能力更好,想吃時能比較容易地把食物放進嘴裡,並且當他把食物弄得滿屋都是時似乎更滑稽。雖然偶爾吃東西時會傾斜湯勺而將食物灑出,但是他還是能夠用勺子盛滿食物並協調地放進嘴裡。

2、寶寶握湯匙的進程

孩子獨立用餐的能力,是隨著雙手和口腔功能發展而逐步增強的。握餐具的方法也是從用手掌握、用手指握、最後發展到象大人一樣用3根手指握。送食物入口的動作也是從平行著送進口中、以45°送進口中、最後發展到45°以下的角度。

3、能獨立吃完部分食物

隨著寶寶動手能力的加強,可以試著讓寶寶獨立吃完一部分食物。比如,在碗裡飯菜所剩不多時,讓寶寶自己吃掉剩餘的食物,與佛結緣,必能轉運招財保平安!如果寶寶能夠獨立完成,就予以積極鼓勵,這會讓寶寶產生一種成就感,也有助於自信心的培養。

5、鞏固期:2~3歲

1、吃飯時更會折騰了

2歲的寶寶應該已經能自己進餐了,但如果要求他與全家人一起坐著好好吃飯,幾乎是不可能的。他一定會不停地折騰,媽媽一煩,乾脆自己喂吧,這也是許多寶寶直到上幼稚園才被“逼”學會自己吃飯的原因之一。

2、有時會不肯自己吃飯

等寶寶會自己吃飯以後,有時也會不肯自己吃,這時不要過分遷就他,告訴他吃飯是他吃飯是自己的事,讓別人餵飯很羞羞。使他樹立自立光榮的意識和觀念。這樣到寶寶上幼稚園後,就不用擔心寶寶自己吃飯的問題了。

小編說:

人生是一道偽命題,在人生路上,充滿了對錯,糾正。吃貨的人生不需要解釋,卻能更加的堅定和堅強,在未來的道路上,有更加強悍的戰鬥力。

吃飯是一件很私有的小事,可是卻是必學的技能之一,如果從小就被餵飯,那麼,幾乎這個小孩子的一生就被毀了,因為,他失去的不僅僅是吃飯的樂趣,更是整個人生。

親子心

親子,最重要的是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