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健康

寶寶難帶不聽話,這原因你打死都想不到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有意無意地獎勵孩子。

帶寶寶去打預防針,還沒走到門口,寶寶就哭著說,“不要!不要!”媽媽只能哄他,“寶寶乖,打完針媽媽給你買糖吃。”

寶寶不肯乖乖吃飯,把碗裡的飯菜弄得到處都是,奶奶只能妥協,“寶寶乖,吃完奶奶給你看電視。”

家裡要來客人了,媽媽忙著收拾屋子,還要準備晚餐,寶寶卻一直纏著媽媽陪他玩,媽媽只能說,“寶寶乖,自己玩,星期天媽媽帶你去動物園。”

上面的場景媽媽們一定不陌生。寶寶不配合的時候,我們最常做的就是用獎勵收買孩子。但這樣做其實是有危害的,也許你的過度獎勵,正在讓寶寶變得貪心、計較、難滿足,不聽話哦。

過度獎勵的危害居然這麼多!

1、寶寶會認為,做任何事都要有回報。

總是用獎勵來換取寶寶的配合,會讓寶寶認為,獎勵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沒有好處,就別想要我配合。這不是給自己挖坑跳嗎?

更嚴重的是,長此以往,寶寶會形成“凡事都要有回報”的觀念,這對他今後的成長顯然是不利的。那些不給獎勵就不寫作業、不幹家務的孩子,都是被這樣養出來的。

2、不能幫助寶寶養成好習慣。

很多時候,我們希望用獎勵來換取寶寶的好習慣,比如讓他好好吃飯、乖乖洗手。但獎勵無法給寶寶持續的滿足感,還會淡化行為本身的意義。每次打針就給糖吃,會讓寶寶覺得他是為了媽媽打針,為了吃糖打針,這樣當他不想吃糖時,就沒有了打針的動力。

如果媽媽不給獎勵,而是告訴寶寶,打針是為了不生病,不吃藥,不怕打針是勇敢的表現。這樣寶寶就會願意配合,因為他知道生病了會不舒服,他希望成為媽媽眼中勇敢的小戰士。

3、會讓寶寶不幸福!

媽媽們想過沒有,我們為什麼要用獎勵?是不是因為我們根本就不相信,即使沒有糖果,寶寶也能乖乖配合?

獎勵會讓寶寶只看到獎勵本身,體會不到好行為原本能帶給他的快樂。比如寶寶能自己用勺子吃飯了,這件事本身就能帶給他成就感。如果媽媽再適時地肯定和誇獎,寶寶是有動力自己做好這件事的。

但如果媽媽只是用糖果來獎勵寶寶,寶寶就感受不到媽媽的信任和自己的進步,也不會認為,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做好很多事。一顆糖,就讓寶寶錯過了那麼多,真是虧大了呢。

如果不用獎勵,那用什麼?

1、用解釋:告訴寶寶為什麼要這麼做

當寶寶不願意打針或刷牙時,用他能理解的方式告訴他,為什麼要這麼做。比如打針是為了讓寶寶不生病,刷牙是為了不長蛀牙。要讓寶寶知道,做這些事是為了他自己,不是為了媽媽。

同時讓寶寶感受到,媽媽能理解他為什麼不想這麼做。“打針是會有一點痛,媽媽小時候也不喜歡打針。但是我們只要痛一下子就好了。跟著媽媽一起數1,2,3,我們就不痛啦。”讓寶寶知道他是被理解的,同時這個困難他能夠克服。

2、用誇獎:給寶寶持續的動力和滿足感

當寶寶有好的行為時,我們需要去強化它。比如用“描述性”的語言來誇獎寶寶。“寶寶能主動洗手了,還洗得很認真、很仔細,這樣就不會把髒東西吃進肚子裡了,媽媽真開心。”

這樣的誇獎能讓寶寶知道,洗手這個行為是好的,洗乾淨手對他自己有好處,這樣寶寶就有動力堅持洗手了。

試著多描述你看到的和你感覺到的。“寶寶今天自己玩了15分鐘,媽媽很喜歡看你認真的樣子。”“寶寶今天打針的時候只哼哼了幾聲,都沒有哭出來,寶寶真勇敢!”

這樣的誇獎能讓寶寶感受到被尊重,被肯定,獲得持續的滿足感。同時,寶寶還會從父母的誇獎中學會肯定自己,積蓄自己的內在力量。

3、用感謝:比獎勵更溫暖

有些時候,寶寶需要的不是獎勵,而是感謝。比如寶寶今天幫媽媽一起收拾了房間,從頭到尾都很賣力。如果媽媽只是拿一根棒棒糖當作“酬勞”,寶寶會怎麼想?

“原來我努力的回報只是一根棒棒糖,那下次幫忙,媽媽會獎勵我什麼呢?媽媽有沒有感受到我想要幫她分擔的心情呢?”

換一種方式,對寶寶說,“寶寶,謝謝你今天幫媽媽的忙。你和媽媽一起鋪了床單,把枕頭放在該放的位置上,還跑進跑出地幫媽媽拿東西,讓媽媽輕鬆了不少呢!寶寶真是媽媽的好幫手。”雖然沒有任何物質獎勵,但寶寶還是會覺得很開心。因為媽媽看到了自己的努力和心意,這比任何物質獎勵都更有溫度,更有價值。

小編說

今天說的這個“過度獎勵”的坑,媽媽們都是很容易躺槍的。孩子乖的時候,我們確實會打心眼兒裡心疼他,冒出“給他吃個棒棒糖”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小小的獎勵確實有用,能換來一時的省心,對於每天累累累的媽媽們來說,真的好省事兒啊!

每次發教養類的問題,都有留言“這樣養孩子也太麻煩了”。糕媽也給大家分享一句話,“在孩子身上省下的力氣,終究會反撲過來”。小時候不怕麻煩,才能換來長大後的不麻煩。看起來特別乖的小孩,背後一定有媽媽的用心和耐心。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