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兒童痙攣竟然是這裡出了問題

打嗝是一種在人們生活中經常出現的現象。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有時候吸入冷空氣或吃了過冷的東西,又或者被食物噎到了,就會打嗝,民間也有各種各樣針對打嗝的治療方法。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聊聊打嗝那點事兒。

先分清“呃逆”和“噯氣”

打嗝在醫學上的專業名稱是“呃逆”。有時我們說打嗝,還指另一種現象,俗稱“打飽嗝”,它的醫學名稱是“噯氣”。這兩者要區別開來:

噯氣是指胃裡過多的氣體向上運動,通過食管和咽喉排出。整個過程較長較緩和,氣流通過緩慢,一定程度上人可以自己控制。通常患者伴有胃脹氣、胃腸動力不足、消化不良等表現。

呃逆同樣是胃裡氣體排出,但由於膈肌快速有力地收縮,這個過程極為短促,氣流通過速度快,人無法自主控制。

形象地說,就像小時候玩鞭炮,如果把鞭炮掰開,倒出裡面的火藥點燃,只會聽到嘶嘶作響的燃燒聲,這就好比噯氣;如果直接把完整鞭炮的引線點燃,可以聽到一聲爆響,這就好比呃逆。

呃逆是如何發生的?

明白了呃逆是什麼之後,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些原因可以引起呃逆。

如果說大腦是人體的指揮官,那麼大大小小遍佈全身的神經就是傳達命令的通訊線路,身體的肌肉就是命令的最終執行者。

正常情況下,當足夠引起興奮的刺激傳導給大腦後,大腦發出指令,通過神經傳遞,使膈肌出現陣發性收縮,空氣迅速被吸入肺內,兩條聲帶之間裂隙收窄,就會引起呃逆。

呃逆的中樞位於腦幹,但很難確定具體位置,傳入神經是迷走神經、膈神經的感覺支及第6-12胸交感神經的傳入神經纖維,傳出神經主要是膈神經。

也就是說,整個反射弧之中,無論是大腦、神經、還是膈肌,任何部位的刺激或病變,都可以導致呃逆。

呃逆是病嗎?

呃逆分為生理性呃逆和病理性呃逆兩種。

生理性呃逆

大多數人的呃逆是生理性的,因為進食過快、吞入冷空氣等,膈肌受到刺激發生呃逆。這種情況無需擔心,即使不做任何處理,也會自然緩解。

如果覺得不適,可以有以下幾種方法進行對症處理:轉移分散注意力。民間流傳的“驚嚇法”其實就是這個道理,有一定作用,但醫生不推薦。驚嚇對人沒有任何好處,尤其是對原本就膽小或者有心腦血管基礎疾病的人;

喝熱水以緩解膈肌痙攣;

深吸氣然後憋氣,或者用一個紙袋罩在口上呼吸;

手指伸入口中刺激咽喉造成噁心。

病理性呃逆

病理性呃逆又分兩種:中樞性呃逆和周圍性呃逆。

中樞性呃逆

顱內病變直接或間接波及腦幹,大腦就會異常放電,就像指揮官喝多了胡亂發號施令一樣。但通訊線路不管這些,只會把電信號忠實地傳遞下去讓下面執行,於是發生呃逆。

中樞性呃逆大多見於腦部病變,比如腦腫瘤、腦血管病、腦積水、腦膜炎等。如果腦部病變能夠引發頑固性呃逆,一般提示病情嚴重,可能預後不佳。

周圍性呃逆

指膈神經、迷走神經、膈肌等受到附近病變的刺激引發的呃逆。

膈神經走行較長,食管癌、縱隔腫瘤、胃食管反流病都可以刺激它引發呃逆;

胃癌、胃瀦留等則是迷走神經的主要刺激因素;

膈肌把胸腔和腹腔分隔開來,是一塊厚實的肌肉膜,心包炎、心肌梗死、肺炎、胸膜炎、肺癌、膈下膿腫、肝癌等緊貼膈肌上下的疾病,都可能刺激膈肌引起呃逆。

如果呃逆持續時間久,很難緩解,或者反復頻繁出現,或者伴有其他不適如頭暈、頭痛、胸痛等症狀,就應該考慮病理性呃逆。尤其是對於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高血壓、高血脂、動脈斑塊等原發病的老年人,更應該及時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一般來說,腹部超聲、心電圖、胸片或胸部CT可以初步囊括大部分引發周圍性呃逆的病變,頭顱CT或磁共振則可以用於明確或排除顱腦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