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祛濕自然要聽大師(國醫)的!

路老花費了近三十年的時間,編著了一本書《中醫濕病證治學》。路老總結:濕非一病、百病兼之。比如說風濕性關節炎、濕疹、包括某些頭痛、眩暈、失眠、高血脂、冠心病、中暑、帶下、痛風、泄瀉中風、高血壓等等都與濕邪有關。可見,水液代謝失常具有非常大的危害性和廣泛性。

另外,濕又分為內濕、外濕。外濕就是自然界中的水濕,如雲、雨霧、露,生活中的眼鏡上的水汽,包括空氣中的濕度。外界的濕度增加了,也是個致病因素。比如說霧露特別大的時候,空氣流動的慢了在空氣中懸浮的微顆粒,粉塵就多。呼吸後容易產生疾病。房子裡容易長黴,容易引起過敏,特別是夏天大家都能感受的到,悶熱。濕度大,出汗後不能很好的蒸發,大家都知道出汗是一種重要的散熱方式從而調節體溫,但如果不能很好蒸發,就不能達到這一作用,所以夏天,在高溫高濕的情況下,溫度可能還沒有達到那麼高,但你都感覺很難受,甚至中暑。

如何判斷體內是否有濕邪呢?一般來說,胖大舌、齒痕舌、舌體有裂紋都是濕多的表現。

濕邪也有地域差異:南方、沿海地區多以外濕為主,而北方內濕相關,路老研究表明,北方濕病發展呈上升趨勢,影響北方濕邪發病的主要原因有:

如果口舌生瘡、上火了怎麼辦?如果腹瀉、著涼了又該怎麼辦呢?中醫講熱者寒之,寒者熱之。但是如果又有熱還有寒,是該先祛熱還是先驅寒呢?

這裡面第一:口腔上火就用清熱藥物不對。第二,一看拉肚子就用熱藥不正確。第三,一看口苦口粘就用祛濕的藥物也不行。一般病人病情比較複雜,既有寒又有熱,既有濕又有虛,各種病情摻雜在一起纏綿難愈。清熱容易生寒,散寒容易生熱,祛濕容易傷氣,補氣容易胃脹。屬於寒熱錯雜,上熱下寒,虛實夾雜,濕邪中阻,兼有脾胃虛弱。所以要清熱溫下,辛開苦降,健脾祛濕,用行氣流動之品。

根據路老治病的特點,給大家推薦一個夏季祛暑小方子:

中醫講濕與脾胃有關係:脾的主要功能就是運化水濕。五臟之中,所有的水濕代謝都離不開脾。而濕在脾和濕在胃也有不同,濕在脾與脾的運化有關,濕在胃則與水濕停積有關。

一般濕邪在脾時,可用古方參苓白術散,一般藥店都有成藥出售。但是服用此方劑時,要有方法。臨床上有些人也說這個方子的效果並不好?路老總結:第一,急於求成,藥量用量較大;第二,時間短,沒有等脾胃功能恢復就停藥,所以效果不好。這裡有一個路老的經驗服用方法:現在市場的參苓白術都為丸藥,需用熱棗水化開,1次3克一天2次。要調理脾胃,緩慢圖之,劑量要小、長期服用,才能根治。

另外濕邪在脾的表現可以為腹瀉,也可以為便秘。夏季出現腹瀉,路老經驗:止瀉不可過早,如果急於止瀉會把濕熱滯留在腸道中,不利於水濕代謝。如果夏天著涼,出現輕微怕冷,低熱,噁心嘔吐,伴腹瀉。可用芳香化濁的藥物:藿香正氣。藿香性味辛、微溫,入脾、胃、肺經,有芳香化濕、解暑發表、和中止嘔之功,本品性溫而燥熱既可化在裡之濕濁,又可解在表之暑濕,用於暑濕症及濕溫症初起,為暑令常用之品。本品又能和中止嘔,常用於嘔吐,對脾胃濕濁引起的嘔吐最為適宜。《本草綱目》言藿香“治脾胃嘔逆,為最要之藥”。

如果濕邪在脾的表現為便秘:大便粘滯不爽,欲便不盡,質地不幹排便時間長,許多達半小時以上。路老驗方:萊菔散

人一上了歲數,都會出現腰疼的症狀,有的說“我年輕的時候受過傷”有的說“我腎虛!”。其實您的腰疼並不是腰椎損傷,也不是腎虛,而是腎著腰疼。

何為“腎著”呢?腎著說白了就是停留在腰部的濕邪,這裡說的腎只是腎臟的反射區,並不是腎病。區分這三種腰疼的方法也很簡單。

腎著腰疼與腰椎損傷的鑒別方法:

1、痛點不同:腰椎損傷的痛點是唯一的;而腎著腰疼的痛點是多個

2、活動範圍不同:腰椎損傷無法承受重力、也無法長時間活動;腎著腰疼則是越動越舒服。

腎著腰疼與腎虛的鑒別方法:

1、用藥不同:腎虛用六味地黃丸見效;腎著腰疼用之則無效。

2、痛點不同:腎虛腰疼只要稍稍休息,症狀就可好轉;腎著腰疼則是越休息越痛。

因此,總結起來腎著腰疼有四大特點:

重:猶如腰間纏繞五千銅錢般沉重。

困:轉側不利,長時間不動則病情加重。

酸:並非運動後的肌肉酸脹,活動後症狀減輕。

涼:腰間冒涼氣,熱敷後症狀減輕。

正是因為濕邪停留在腎府,所以根據中醫的治療原則“寒者熱之”,我們推薦給大家一個路老的經驗熱敷方。

另外,路老在治療腎著腰疼時,經常用“腎著湯”,但此方需要醫生開具,所以我們也給大家推薦一個簡化方。

肝膽怎麼會有痰?

痰,一般人認為是指肺中咳出來的痰。其實不是。

痰有很多,比如:①輕的:口腔中的粘膩不爽的感覺,口角拉粘。②重的:吐出的所有和痰一樣的粘稠物,都叫做痰。比如一部分的腦部疾病,或者癲癇的患者。發作時,口中吐出粘稠粘液。腦中風發作時,喉中痰鳴如拉鋸。這個痰就不是由呼吸道的肺咳出的。

什麼原因造成的痰濕?

其實中醫講內濕的產生原因很多,雖然脾胃是產生濕的主要臟器,但許多臟腑功能失調也都能造成水液代謝失調,而產生內濕。而這種內濕產生後,可以停在人體的各個部位,比如腸胃、肝膽、皮膚、肌肉等,也可以以多種形式存在,比如說寒濕、濕熱、痰濁等,關鍵要看病人的體質,或者說臟腑的功能狀況,中醫有句話,“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哪一個臟腑功能失調,濕邪就容易侵犯哪一臟腑。換句話說,濕邪停留的部位,一定是相關臟腑功能失調而且,濕邪停留的形式,是隨著病人的體質轉化的。一般這樣的病人平素容易動怒,經常飲酒,參加各種宴會,飲食不節制,又正當壯年應該是肝火或肝陽偏亢,內熱偏盛,這樣濕邪產生後,就會隨之化熱我們稱為濕熱。停留在肝膽,就叫肝膽濕熱。

中醫的肝膽是除解剖學概念外,包括精神,神經系統的生理病理概念。比如我們常說有些人一來就肝火旺,形容脾氣不好,他並非是肝臟著火了,說一個人膽小如鼠,也並非是說他膽囊真的跟老鼠一樣大所以根據這些俗語也能反應出肝膽和人的情緒有很大的關係。而肝膽的濕熱也與精神因素有密切關係。

精神緊張和憤怒時,胃液分泌大量増加,因此,強烈的情緒刺激引起大量的胃液分泌。胃腺分泌大量的胃蛋白酶和胃酸,同時賁門腺、幽門腺和胃腺頸部粘液細胞分泌粘液増加。所以有精神、神經系統不穩的狀況下,亦會出現多痰的現象。

出現了肝膽濕熱怎麼辦?

可以用茵陳大棗水。

原料:茵陳蒿30克,紅棗10枚

制法:將紅棗掰碎,與茵陳共入鍋中,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1~2次食棗、喝湯。

也可吃涼拌天麻

涼拌天麻的製作

原料:鮮天麻、蔥、薑少許

制法:1、將鮮天麻塊洗淨,用刀像切土豆一樣切絲。然後用開水焯一下,撈出。待涼後和薑絲、蔥絲一起加鹽、味精等調料拌合就成了

2、此外也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增加一些搭配的食材。

雲貴兩省自古就有食用天麻的習俗

大家通常都會根據字面意思來理解問題,比如:痰。很多人都覺得痰是和炎症有關係,但實際上痰是和水液代謝產生的關係最為密切。

痰即淡飲,淡字通澹,澹就是水波動盪的一種樣子。為了形象地形容人體的病理形狀,所以加了病字頭,成為痰,所以叫痰飲病。現在的人則習慣於把清稀的叫做“飲”,粘稠的稱為“痰”。

肺氣通於天(氣溫、粉塵、細菌、病毒等),為嬌髒。中醫上常說肺為儲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肺脾功能失調都會使水濕代謝失常,所以水濕就變生痰濕。痰濕蘊藏於肺,所以導致肺的功能失調,加重水液代謝失調。會表現出一系列的疾病。

對於痰多的病人可以常飲用三子養親湯來進行調理。蘇子:辛,溫歸肺、胃、大腸經;降氣化痰,止咳平喘,溫中開胃,寬腸潤便。白芥子:辛,溫。歸肺、胃經。豁痰利氣,溫肺散寒,通絡止痛。萊菔子:辛,甘,平。歸肺、脾、胃經。消食導滯;降氣化痰。白芥子、萊菔子、紫蘇子三者均有化痰、理氣、定喘的作用。

最後說到祛濕,自然不能少了艾條,中藥艾條!

在傳統三年陳艾的基礎上,含有穿山甲,當歸,川穹,丹參,益母草,乳香,牛膝,紅花,等二十種草藥 。艾條味足,功效區別于其他艾條:熱量足,滲透力強, 疼痛灸患處,寒症需要灸肚臍和腎輸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