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雨水節氣養生:穀物為主,“春捂”防病

穀類為主 食物多樣

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季如何看雨水。對農民來說,雨水正是小春管理、大春備耕的關鍵時期,而我們的生活也充滿了新的希望。根據雨水節氣對自然界的影響,雨水節氣人們養生應該重在調養脾胃。

1、飲食調節

雨水節氣儘管理論上降水的機會增加,但氣候仍然乾燥,容易出現口舌乾燥、嘴唇乾裂,因此,除了通過足量喝水來補充水分,每天要吃蔬菜、水果來以補充水分。在南方,蔬菜已經開始上市,最好選擇新鮮的深顏色的蔬菜,豌豆尖、紅菜苔薹、綠菜薹、雞毛菜等綠色蔬菜;水果選水分多的,如柑橘、柚子等。

據營養專家馬冠生介紹:這個節氣期間飲食的基本原則還是穀類食物為主,食物多樣。儘管天氣開始轉暖,但早晚的氣溫還比較低,首先應該: 保證能量的充足攝入。能量的來源以穀類為主,形式可以是米飯、饅頭,同時注意變換花樣,如南方的米線、米粉、北方的麵條、大餅等;注意經常吃些粗雜糧,除了做成玉米麵、高粱面窩頭等,每天可以通過粥的形式來增加粗雜糧的攝入;做粥時,加些薯類如地瓜、山藥等,可做成地瓜雜糧粥、山藥米粥、蓮子粥、紅棗粥等。動物性食物適量吃、油炸等油膩的食物不吃或少吃。

2、起居勞逸調攝

起居有常,勞逸結合。天氣轉暖,要增加戶外活動,維持健康的體重,即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使其達到健運脾胃,調養後天,延年益壽的目的。

忌食食物:正月忌食羊肉、狗肉、雀肉,不得生食蔥蒜,花生宜煮不宜炒。

乍暖還寒 “春捂”防病

天氣乍寒還暖,寒溫氣流交匯,氣壓很不穩定。上午春意暖暖,下午卻寒氣襲來。如果過早地減去棉毛衣服,寒氣就會乘虛而入。

一、雨水節氣養生:不忙減衣

雨水節氣初春到來,氣溫回升,但這個回升是一個漸變過程,氣溫會忽高忽低,天氣會忽冷忽熱,人們常常不能預測到這種變化,遇到氣溫回升就減去衣服,而突然氣溫下降了,衣服還沒有加上,這樣就會患上感冒、支氣管炎等疾患,也會使原來的疾病加重,特別是老人、小兒,以及產婦和慢性病患者,不要過早地脫掉棉毛衣服,以防風寒侵入而致病。

二、雨水節氣養生:飲食防護

雨水節氣養生飲食防護也是預防春季多發病的重要措施。陽氣虛的人,可用黃芪、黨參、大棗適量,煮成茶水飲用,以補氣護衛,提高機體免疫力。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可以喝一些薑棗糖茶,即取生薑10克,大棗10枚,加水煎煮成茶,少加紅糖,日日飲用;患有關節疼痛的人,生薑是不可缺少的食品,可以生吃,亦可以到超市買糖薑片食用。此類病人,不可食用寒冷食物,亦不可過量食用辛辣溫熱之品,以防出汗過多,腠理開泄,誘發感冒等疾患。

三、雨水節氣養生:積極保護

雨水節氣春季是常見病多發季節,也是過敏性疾病的高發日子。特別是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類風濕性關節炎、皮膚病的人,一遇到氣溫突變,或花絮拂面,或粉塵飛揚,舊疾就會復發,甚至加重,此類病人要積極保護自己的身體。患呼吸道疾病的人,雨水節氣養生出門要戴口罩,少到公共場合去;患關節疼痛的人,要保護好自己的關節;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更不可忽視“倒春寒”的影響,“避風如避箭”這句話,要時刻記在心上。

四、雨水節氣養生:上薄下厚

人的陽氣根於腎,春季隨著陽氣回升,腎中陽氣也會逐漸升發,而腎居腰府,陽氣從此向全身散佈,一旦有風寒入侵,陽氣就會被困於下,使腰以下的血液迴圈受到阻礙,出現腰膝酸軟、疼痛麻木等症。因此,雨水節氣養生初春時節,下身的褲子、襪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點、暖和點,不要換得太快,脫得太早。有的年輕女子初春時節為了美麗,早早地就換上了裙裝,致使關節疼痛,行走不便,這在門診上可經常見到。而上身略減則無大妨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