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中醫文化之處方與藥引

很多時候我們都能在電視上看到中醫在開藥方子時會提到處方和藥引這兩個詞,對於很多不瞭解中醫文化的人來說,處方與藥引是兩個很迷惑的詞,到底什麼是處方?什麼是藥引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瞭解一下中醫說講的處方和藥引。

可見,中醫臨證處方後每多涉及藥引一事,藥引者必與主方療效一致,同氣相求,可增加臨床療效,故 “兵無嚮導則不達賊境,藥無引則不通病所。”

清代,張睿曾作《藥引論》專篇,指出“古人用湯,必須置引”。可見藥引在臨床之常用,《串雅內編》指出:“外感蔥白湯下,內傷米湯下,痰病姜湯下,火病白水下,餘可類推”,有者甚至一方數引,隨證應用,其在處方中的作用實有畫龍點睛之妙。

“藥引”並非完全等同於“引經藥”或“調和藥”。“引經藥”乃“引經報使”之意,《本草綱目》載有:“十二經引經藥”,而“調和藥”則意在緩和主藥之峻烈,常作為使藥應用,如甘草調和諸藥。“藥引子”有時有引經之意,也可用于調和諸藥,有的則具有矯味的作用。

常用的藥引:古今湯方何止千萬,加之歷代醫家各有發揮,以致藥引無窮。藥引之用臨床最常見者如生薑、大棗、黃酒、童便、蔥白、飴糖、冰糖、粳米、核桃仁、豬蹄等。如桂枝湯用薑棗為引,配合主藥以調和營衛;生化湯以黃酒、童便為引,增加祛瘀生新之力;外感風寒解表藥用生薑、蔥白以增加解表發汗之功;補益劑如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也常配伍生薑、大棗以助益氣之效;小建中湯以飴糖為引以溫養脾胃;益胃湯用冰糖以圖酸甘化陰;《傅青主女科》通乳丹用豬蹄為引以通乳汁,等等。

處方與藥引只是中醫文化中微小的一點常識,中醫的很多文化都值得我們去瞭解,這可以讓我們學到很多基礎的中醫知識,對自身也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