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真相還是流言看一看便知

流言:無籽水果中含有大量激素,用避孕藥處理來達到無籽效果的,經常食用對人體有害。

真相:無籽水果的確沒有可育的種子來進行繁殖。但是無籽水果的產生和人類使用的避孕藥沒有絲毫關係。無籽水果是通過育種或植物激素處理來達到無籽效果的。這些處理並不對果實的安全性造成影響。

各類色彩繽紛,香甜味美的水果是大家喜愛的食物。大快朵頤之時,嘎嘣一聲咬到一顆堅硬的果籽,總是令人掃興的事情。於是農民和育種家努力通過研究果實的發育特點來讓它們無籽。可是有些人覺得沒有籽的水果“不自然”,甚至猜疑是不是給水果用了避孕藥,這可真冤枉呀!我們來看看無籽水果背後的原理吧。

水果裡為什麼要有籽

我們吃的水果,從植物學上來說,基本都屬於被子植物的果實。當果實這個器官在侏羅紀晚期出現的時候,它有著神聖的任務——保護和更好地傳播包被在其內部的植物幼體:種子。“被子植物”這一名稱就是這樣得來的。有了果實的包被,種子得以更好地傳播,也使得我們今天能夠吃到美味可口的水果了。

雙授精以後,種子開始發育,整個子房也在發生著顯著的變化:在種子活動的刺激下,子房壁細胞不斷分裂膨大,使得整個子房變得膨大疏鬆起來;同時大量的水和營養物質(蛋白質、糖類、有機酸等)被運輸到膨大的子房壁細胞中儲藏起來。之後,在果實自身產生的激素乙烯的影響下,整個子房變得厚實而多汁,成為了我們吃到的水果,而裡面被包裹著的種子,即是我們討厭的籽了。有籽水果中,若種子中的胚珠不發育,那麼無法產生足夠的激素,子房就會萎焉、脫落,不能形成果實。

人們瞭解了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過程後意識到,如果能夠阻止種子的發育,同時又不影響子房壁的發育,就能得到既鮮嫩多汁,又不用吐籽的無籽水果了。於是,人們就踏上了生產無籽水果的征途。

激素的力量

在植物體內,對促進植物果實發育影響最大的激素有兩類:生長素和赤黴素。生長素是由生物體內20種氨基酸之一的色氨酸,經一系列酶促反應生成的,它對於植物體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種子的萌發、芽的伸長到植物形態的建立,都離不開生長素的參與。

再來說說赤黴素。赤黴素名字中的“赤黴”二字,指的是它最初被發現的來源——赤黴菌。在20世紀30年代,日本科學家發現,水稻有時候會被赤黴菌感染,結果就是受到感染的植株長得相當高。通過提取、研究赤黴菌的分泌物,人們發現分泌物中含有能夠促使水稻節間細胞快速分裂和伸長的物質。後來經過不斷的分離和純化,後人發現這種物質其實是一大類結構類似、具有相同生理功能的物質,並將這類物質統稱為赤黴素。隨後的研究也顯示,植物自身也能產生赤黴素,來對自身的生理過程進行調節。這裡順便說一句,推動農業“綠色革命”的矮杆水稻,其本質就是赤黴素合成途徑上的一個關鍵基因的突變,使得赤黴素合成障礙而形成的。

看到這裡,也許聰明的讀者已經看出端倪了。生長素和赤黴素,都能促進植物細胞的分裂的生長,而果實的發育,其本質就是子房壁細胞的分裂和生長。所有被子植物發育中的種子都能夠大量合成生長素及赤黴素,使得果實進行發育。那麼在種子不發育的情況下,想辦法為果實提供足夠的激素,我們就能夠獲得無籽水果了。

無籽水果的誕生

那麼如何能夠使得種子在不發育的同時為果實提供足夠的激素來促進果實發育呢?有如下的幾個方法:

1、為果實施用一定濃度的植物激素,抑制種子發育的同時促進果實發育;

2、通過雜交手段,使得種子不能正常發育,同時給與一定刺激,使果實自身可以產生足夠其發育的植物激素;

3、通過尋找植物自身產生的種子不育但能夠自身產生植物激素的突變個體,來生產無籽水果。

無籽葡萄是第一類和第三類無籽水果的典型例子。例如,我國栽培面積最大的巨峰葡萄,本身是產生種子的。但如果在葡萄盛花期及幼嫩果穗形成育期用一定濃度的赤黴素進行處理,便可以抑制種子發育,促進果實膨大,從而獲得無籽的巨峰葡萄。通過赤黴素處理的葡萄,不僅能夠達到較高的無核率,還有增加果粒大小的效果。另外一些葡萄品種,例如“京可晶”、“大粒紅無核”等,由於其本身的變異,在授粉之後,受精胚囊很快停止發育,但果實本身可以產生激素,從而使得果實膨大發育為無籽果實。

無籽西瓜則是採用了第二種方式獲得無籽果實。普通西瓜都是二倍體植株,也就是細胞內含有兩組染色體,可以正常結籽。人們用秋水仙素處理西瓜,使得其染色體加倍成四倍體,這樣的四倍體西瓜也能結籽。但是,當四倍體西瓜與二倍體西瓜雜交後產生三倍體西瓜,它的胚囊在產生卵細胞時染色體會發生混亂,因此不能正常受精成為正常的種子。這時候,再以二倍體西瓜的花粉授粉,花粉中含有的合成生長素的酶系被花粉管帶入西瓜果實中,使三倍體西瓜果實內能夠合成生長素,結果三倍體西瓜的果實就成為無籽果實。

第三類無籽水果還有柑橘。人們會發現一些柑橘植株的某一枝條上的柑橘全部無核,這是由於這些枝條在芽時由於外界刺激發生了變異,從而使得種子不能發育,但果實本身發育正常。將這些枝條通過扡插、嫁接等方式進行繁育,就可以生產出無籽柑橘。目前市場上的很多無籽柑橘品種,大多數是通過這種方法獲得的。

除了上面說的幾種水果外,鳳梨、香蕉等也是常見的無籽水果,鳳梨是利用其不能自花授粉結實的特點來達到無籽目的的,而香蕉本身就是三倍體植株,自然也不會產生種子了。

植物激素VS動物激素

除了和種子產生密切關聯的生長素和赤黴素外,植物體內還含有多種其他的激素,包括細胞分裂素、脫落酸、乙烯、油菜素內酯等等。這些激素嚴密而精確地調節著植物的生長狀態和各個生理過程,可以說植物的任何生理過程都離不開植物激素的調節。所以在我們食用植物組織,尤其是果實等植物激素大量產生的部位時,其所含有的內源性植物激素也一併被我們吃了下去。例如在新鮮臍橙果肉中,內源性赤黴素含量可達10微克每克,生長素含量約為1.2微克每克,我們吃上100克臍橙就相當於攝入了1毫克的赤黴素以及120微克的生長素。生長素及赤黴素無毒,很快會隨代謝排出體外,因此對人體並無不良作用。因此購買符合標準的水果,是不用擔心這些植物激素對人體的危害的。

避孕藥,從其本質上來說,實際上是人體性激素的類似物,因此在進入人體後能才能夠被人體的回應識別機制所識別,進而調節體內各項生理指標,達到降低受孕效果的目的。而植物體內,由於缺乏相應的受體以及信號途徑,也就完全無法起到給植物“避孕”的效果了。同理,在農業生產上使用的各類植物激素,被攝入人體後也不會起到激素的效果,因此不必談“激素”而色變,還是好好享受美味的水果吧。

結論:流言破解。大多數無籽水果的生產都不需要人工使用植物激素,使用的情況下也受限於過量使用會導致植物異常的生理特性。何況植物中自然產生的植物激素原本就不少,食用它們也並沒有表現出健康危害。植物激素和動物激素無法互相替代,避孕藥無法讓水果無籽,植物激素也無法調節人的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