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能”保健品 那些食物真能防輻射嗎
每到什麼公共安全事件發生,萬能的“保健品”、“膳食補充劑”或者“健康食品”們總會跳出來“大顯身手”。在平時,以防“電腦輻射”“手機輻射”“太陽輻 射”為訴求的各種“健康常識”廣為流傳。而在萬眾關注日本核電站洩漏的時候,那些“防輻射食品”迅速華麗變身,紛紛具有了“防治”核輻射的功能。
實際上,這不是中國人的愛好。在國外的網站上,也很容易找到“防輻射食譜”。一般來說,國外的“防輻射食物”比較廣泛,只是列出若干類食物,比如礦物質、抗 氧化劑、綠色蔬菜、發酵食品、膳食纖維、海生植物、必需脂肪酸等等。這些食物基本上本來就是通常所說的“健康食品”,不管它能否防輻射,作為均衡飲食的一 部分都應該吃的。
而中文版的“防輻射食物”一般就比較具體,往往是那些老牌的、萬精油似的“保健品”,比如螺旋藻、蜂王漿、花粉之類。這大概也符合中國人的消費觀念——“防輻射”這麼重要的功能,怎麼也得是那些“高檔”的東西效果才好;而既然這些東西這麼“高檔”了,那總是“沒准能夠”防一下輻射。
在健康領域,食品成分降低“輻射”對於身體損傷的研究還真是不少,不過一般是針對紫外線、X光這樣的輻射,對於核原料放射性還真是不多。有許多食物成分,比如維生素C、維生素E、 胡蘿蔔素、植物中的多酚化合物甚至多糖等等,有一些初步的動物實驗,顯示“可能有作用”。只是這些作用一直也沒有得到很充分的證實,而且它們本來就是人體需要的常規營養成分——不管能否抗輻射,人體都是需要的,但是吃太多也沒有顯示出額外的好處來。所以,它們的“抗輻射”功能,也就一直處於“你想它們有, 它們就可以有”的狀態。
跟核電站洩露有相似之處的輻射是癌症病人的放療。在靠譜的放療指南中,確實有放療中和放療後的飲食注意事項。不過這些飲食指南並不是治療手段——甚至連“輔助治療”手段都不是。放療中和放療後,人體會受到一些損傷,病人的食欲、吞咽、消化等身體機能會變得與平時不同。這些飲食指南的目標,是説明病人正常進食,保證充分的營養攝取。
對於放射性治療的病人,額外補充維生素以及其他抗氧化劑是“影響放療效果”還是“減輕放療副作用”,都沒有塵埃落定,醫學界尚有爭議。2007年, 一本探討癌症的“替代與傳統療法”的雜誌《癌症綜合治療》上發表了一篇文獻綜述,認為目前公開發表的實驗證據多數支持“不影響放療效果而減輕副作用”的結論。那麼也就是說,如果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以及其他抗氧化劑的食物,或許會有一定效果。不過這其實跟什麼都沒說差別也不大——那些富含維生素或者其他抗氧化劑的食物,本來就對健康有利,有沒有輻射來襲都應該多吃的。
面對災難的恐懼,使我們極為希望自己能夠做點什麼來對抗災難——至少在心理上,這可以減輕“聽天由命”的無力感覺。這樣的心態本來無可厚非,不過如果有人利用公眾的這種心態推銷東西就比較可恨了。到底有沒有什麼食物吃了就可以有效的“防輻射”?現實比較殘酷,在靠譜的學術資料或者核災難應急程式中,都沒有用食物來防治輻射的內容。積極有效的方案是——“避免食用被輻射污染的食物”。
即使是寫進了標準手冊的碘片抗輻射,也並非完全有用。首先,它只對放射性碘有效,而對其他放射性物質無能為力。其次,服用過多的碘本身又會帶來其他的健康風險。美國政府曾經囤積了大量碘製劑,預備在核電站遭到恐怖襲擊或者熔毀之後發放給附近居民。2008年1月,政府決定改變方案,不為核反應爐10英里(大約16公里)之外的居民發放。當時的總統小布希的科學顧問說:碘片給核反應爐10英里之外的居民提供的保護可以忽略。核管理委員會(NRC)一直反對廣泛發放碘片,他們認為“撤離居民”和“避免被污染的食物”是更加有效的途徑,而廣泛發放碘片會給公眾帶來困擾。
參考美國政府的這一決定,其實公眾大可不必恐慌。日本的核反應爐距離他國本土都相當遙遠,核輻射的擴散情況完全處在嚴密監測之下。即使有足夠強度的輻射能夠擴散到其他地方,人們也有足夠的時間來撤離。在目前的經濟和技術力量之下,保證被擴散地區的居民及時撤離,和避免被放射性污染的飲食,都不難做到。
所以,大家要做的就是:該幹嘛就幹嘛,該吃啥還吃啥,關注事態發展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