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部位 反映身體問題
中醫上有“動汗”和“靜汗”之分。由於天氣環境原因引起的出汗屬於靜汗,相當於被動出汗。不少異常的靜汗需要引起注意,比如自汗、盜汗等。有些人不熱、不運動時前心後背會出汗,且容易疲勞、感冒、心慌,特別怕風怕冷,這叫自汗,是氣虛的表現。夜晚一睡著就出汗,叫盜汗,是陰虛的表現。出汗部位的不同,能反映一個人的身體狀況。
1、額頭出汗——肝陽上亢
診斷:如果額頭常常出很多汗,中醫認為可能是肝陽上亢引起的。
建議:平時儘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氣,要保證充足睡眠,否則容易導致陰虛、肝陽上亢。每天沖泡枸杞茶飲用,有平肝功效。
2、鼻子出汗——肺氣不足
診斷:如果平時鼻子總出汗,說明肺氣不足,需要調理補氣。西醫認為這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現,需要提升免疫力。
建議:肺氣不足主要是因為其天生體質虛弱造成。每天用雙手敲打雙腿,並按壓雙腿的左右兩側,因為這是人體肺經分佈的部位,通過敲打刺激,可起到調理肺經的作用。
3、頸部出汗——內分泌失調
診斷:頸部汗腺分佈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頸部會出汗。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與你全身內分泌失調有關。
建議:最好去醫院接受全面激素檢查。平時調節內分泌主要從飲食、運動上入手,必要時輔以藥物治療。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新鮮果蔬、高蛋白類的食物,多喝水,補充身體所需的水分。同時多參加各種運動鍛煉,加強體質。
還要有科學的生活規律,不要經常熬夜,以免破壞正常的生理規律,造成荷爾蒙的分泌失衡甚至不足,進而引發其他疾病。還要保證注意休息、充足睡眠、避免過度勞累與激動、保持精神愉快,以免不良情緒影響到內分泌系統。預防感染,不要購買塑膠制的生活用品,儘量避免環境激素的危害。
4、腋下出汗——汗腺過大或飲食過重
診斷:因為腋下分佈大量汗腺,所以較易出汗。若汗液分泌過分旺盛,且氣味很大,就可能說明日常飲食的味道過重,吃了太多蔥、蒜、洋蔥等食品。
建議:若診斷為汗腺過大,可以去醫院做簡便有效的鐳射治療。另外,飲食要清淡,多吃水果、蔬菜。
5、胸口出汗——脾胃失和
診斷:如果胸口常出汗,中醫認為這是脾胃失和的表現,說明體內的血液迴圈很慢,氧氣運輸不順暢。
建議:不要過度焦慮,少吃油膩、生冷食物,平時用黃芪、大棗泡水喝,可以緩解症狀。
6、手心、腳心出汗——血虛
診斷:若情緒緊張、激動或害怕,手心或腳心就容易出汗,中醫認為這是脾失運化、脾胃濕熱、血虛的表現。
建議:每天餐後按揉腹部,先順時針揉30圈,再逆時針揉30圈。另外,要控制食量,避免生冷食物,以七八分飽為好。
盜汗:
盜汗是中醫的一個病證名,是以入睡後汗出異常,醒後汗泄即止為特徵的一種病徵。“盜”有偷盜的意思,古代醫家用盜賊每天在夜裡鬼祟活動,來形容該病證具有每當人們入睡、或剛一閉眼而將入睡之時,汗液象盜賊一樣偷偷的泄出來。
分類和調理:
盜汗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沒有一招百用的調理方法。在此處僅以案例形式列舉一些,僅供參考。
1. 肝經鬱火案
出處:《周仲瑛教授辨治盜汗經驗舉隅》 周奎龍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 南京210046《新中醫》2012年6月第44卷第6期
許某,女,56 歲。近日來夜寐盜汗,汗出濕衣,自覺烘熱,心煩易怒,性情急躁,口幹口苦,舌偏紅、苔薄黃,脈細弦。周教授辨為盜汗,證屬肝經鬱火內蒸,營陰外泄。治擬清泄肝經鬱火,和營斂陰。
處方:桑葉、牡丹皮、梔子、夏枯草、玄參、癟桃幹各10g,生地黃、白薇各12g,煆牡蠣(先煎)25g,糯稻根15g,龍膽草3g。每天1 劑,水煎服。服藥4 劑,盜汗即止。
按:患者為肝經鬱火逼液外泄,故用桑葉、牡丹皮、梔子、龍膽草清泄肝經鬱火。肝為剛髒,體陰而用陽,汗出可致陰傷,故用生地黃、玄參滋陰柔肝,又可防梔子、龍膽草苦寒傷陰。另配煆牡蠣、癟桃幹、糯稻根固表止汗。白薇清泄鬱熱。
2. 邪熱內鬱,表裡不和案
出處:《盜汗醫案三則》劉建軍,孫向党(遼寧省大石橋市中心醫院,遼寧大石橋115100《實用中醫內科雜誌》2 0 1 1年第25卷第6期
楊某,男,32 歲。2009 年12 月15 日初診。盜汗半年,加重1 個月。該患5 年前患外感後遺有下利一證,時輕時重,重時大便每日4 ~6 次,裡急,便質稀溏而夾雜粘液,並伴周身散發紅色米粒大丘疹而瘙癢。經抗生素治療能改善症狀而不能根治。
近半年來又添盜汗一證,初起並未重視,然症狀逐漸加重,夜寐汗出如洗,色黃染衣,需每天更換睡衣及被褥,且漸覺體力不支,易患外感。觀其舌質暗紅,苔黃略膩,診其脈數略細。此乃邪熱內鬱,表裡不和,營陰外泄。治以清裡熱,解表邪,和陰陽,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葛根芩連湯桂枝湯加減。
藥用炙麻黃5g,連翹10g,赤小豆30g,桑白皮15g,葛根20g,黃連10g,黃芩10g,桂枝15g,白芍15g,白術15g,防風15g,薏苡仁30g,肉豆蔻10g,炙甘草10g。3 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 服上方後,下利止,大便成形,日2 次。周身皮疹未見新發,但盜汗減輕不明顯。藥已中病,仍以上方加黃芪30g,煆龍牡各30g,以益氣固表止汗。5 劑水煎服,日1 劑。
三診: 服上方後盜汗明顯減輕,已無需每天更換衣被,大便正常,日1 次,皮疹已愈,體力有增,囑按原方再進5 劑,以鞏固療效。半年後隨訪,病已痊癒,體力較前明顯增強,很少外感。
按:“有是證,用是藥”。本案下利,脈數,因外感而起,乃葛根芩連湯證。汗出色黃染衣,又現周身皮膚紅色丘疹,雖未見身黃,然與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之理同。故本案病因病機為外邪入裡化熱,邪熱內鬱,表裡不和,日久而致陰陽失和,營衛不調,營陰外泄。是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葛根芩連湯清裡熱、解表邪。再以桂枝湯調營衛,屏風散益氣固表,煆龍牡澀陰斂陽而止汗,薏苡仁、肉豆蔻健脾、利濕、澀腸和理氣。
3. 陰虛火旺案
出處:《盜汗辨治心得》 官毅光澤縣中醫院,福建光澤 《遼寧中醫學晚學報》 第5卷第3期2 0 0 3年8月
腎主五液,入心為汗。由於房室不節,煩勞過度,亡血失精,或久病傷陰,素體陰虛,腎液不足,虛火內生,迫津外泄而現潮熱盜汗,虛煩少寐,頭昏耳鳴,舌紅少苔,脈細等象。(醫宗.必讀》說: “ 腎陰衰不能內營而退藏,則內傷而盜汗” 。當此之時,治宜滋陰降火,用當歸六黃湯或保陰煎(生地黃、熟地黃、白芍、山藥、續斷、黃琴、黃柏、甘草)加減治療,可期汗止。
鄭某,男,43 歲。19 9 年5 月初診。面色不華,兩額略紅,口渴,每夜盜汗如洗,心煩易怒。原有肺結核病史,今已鈣化,納差,舌紅無苔,脈細數,此屬陰虛火旺之盜汗,用當歸六黃湯加緞牡礪、浮小麥,水煎服,5 劑後汗止,餘證亦減。方中生地黃、熟地黃、當歸滋陰養血。 三黃苦寒清熱,瀉火暖陰; 黃蔑固表; 緞牡蝠、浮小麥固澀斂汗。
4.補養心脾法
出處同3
心主血,脾統血,汗為心之液,血汗同源。思慮勞心過度,營血陰耗,或脾胃素弱,水谷精微化生營血不足,血不養心,神氣浮越,心液不藏而外泄則盜汗,並見心悸少寐,面色不華,氣短神疲,頭目眩暈等症。(丹溪心法) 說“盜汗屬血虛”,治宜補血健脾養心,用歸脾湯加減調治有顯效。
連某,女,4 5 歲。2 0 0 2 年1 0 月初診。常失眠、心悸、氣短、神疲、納差、眼皮下垂、頭昏耳鳴。近半個月來,寢則盜汗,床單墊被常需烘烤,舌淡紅邊有齒痕. 月經量少色淡,此屬血虛盜汗。擬歸脾湯加鍛牡礪、五味子,重用黃蔑,服藥5 劑,汗減半,續服10 劑而愈。
5.濕阻盜汗
出處:《中醫藥對濕阻盜汗的治療體會》吉運磊 張播河北省巨鹿縣醫院 巨鹿 《河北中醫》2004年8月第26卷第8期
李某,男,42 歲,農民。2002- 06- 20 就診。盜汗、自汗3 年餘,已服中藥100 餘劑,迄今未瘥。頭重如裹,肢體困倦,納呆口膩,陰頭寒。舌苔薄白膩、質淡,脈濡緩。證屬濕阻陽虛,用化濕運中溫陽法治之。
處方:炒蒼術15 g,陳皮12 g,茯苓12 g,厚樸10 g,澤瀉12 g,白豆蔻仁5 g,生薏苡仁24 g,制半夏12 g,補骨脂12 g ,牡蠣20 g。水煎服,日1劑。
上方服畢7 劑,盜汗即大減,醒後但頭額汗出,內衣不濕。頭重如裹、肢體困倦、納呆口膩及自汗等症狀亦俱減輕。惟陰頭仍寒,脈、舌如上,再予原法治之,上方加菟絲子12 g、杜仲10 g。又服完7 劑,盜汗、自汗俱止,諸症均解除
體會:治療時應用化濕運中法,目的在於除邪祛濕,使中焦運化功能正常,升降適度,脾氣方可來複,則衛氣生成充足。衛氣充足,司開合的功能正常,則盜汗( 或自汗) 自無。方中牡蠣是治本的同時,適當用止汗藥,採取標本同治。由此可知,盜汗不獨陰虛,脾虛濕阻亦有之。
6. 瘀血盜汗
出處:《桃紅四物湯治療人流術後盜汗1例》《江蘇中醫藥》2009年3期
程某,女,32歲,已婚。2008年4月24日診。患者于2008年1月意外懷孕,因工作原因於2008年2月20日做人流手術。術後1周出現盜汗,衣被濕透,影響睡眠,考慮乃術後體虛引起,遂自行以黃芪、浮小麥、糯稻根煨母雞食用1周未效。方投桃紅四物湯,後遂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