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藥膳不可隨便吃 需分寒熱溫涼體質

導語:口乾舌燥、頭暈、流鼻血,甚至出現昏迷,食用藥膳不當很有可能會造成這些後果。藥借食力,食助藥威,一直以來,藥膳因其具備“寓醫於食”之功能而廣被推崇。但在講究辨證的中醫看來,藥膳的光鮮外衣下,其作用並沒有那麼玄乎,且藥膳並非人人都能吃。

【1】無病不要濫吃藥膳

補法是中醫治療的一類,其最終目的是使人體陰陽平衡。因此凡是對身體有補益的方法,都是“補”。尤其對於健康人來說,進補並不一定要用藥,保持良好的心態,合理的生活規律,適當的體育鍛煉,平衡飲食等都能起到“進補”的作用。


【2】藥膳忌進補過度

任何補品過量服用都是有害的。所謂“有病治病、無病強身”並不科學。“進補”必須達到生理機能的平衡,“陰陽調和”才合理。



【3】補藥膳前宜調和脾胃

經歷漫長酷夏,人體脾胃功能減弱,立秋後貿然大補會加重脾胃負擔。因此進補前要先給脾胃一個調整期,先進食一些有營養又容易消化的食品,如魚、瘦肉、禽蛋等,同時進食一些健脾的中藥,如苡仁、山藥、芡實。


【4】因人而異吃藥膳

每個人的體質不盡相同,藥膳應因人而異。一般而言,溫補藥膳適合於陽虛體質;清補藥膳適用於體型較胖、陰虛陽亢、肝氣旺盛者;平補藥膳一般人都可食用,對體質較差、陰陽兩虛、氣血兩虧者也較適用。切不可認為只要是藥膳,任何人吃了都能達到滋補的效果。



【5】藥膳不是何時都宜吃

一年四季,春溫夏熱秋燥冬寒,四季不同,選擇藥膳,也需順乎時令,合乎時序,如選擇養生調補藥膳,春季宜溫補,夏季宜清補,長夏宜淡補,秋季宜平補,冬季宜滋補。如用藥膳不分季節,就會進之不當,食之無益,反而有害。如當歸羊肉湯,當歸、羊肉均屬溫熱之物,適宜於冬天進補,而夏天天氣炎熱,如若食之,就會熱上加熱,進之不當。



【6】吃藥膳要掌握劑量

西藥有嚴格的用藥劑量,中藥也很講究用量,量大量小直接關係著藥效。而對藥膳組方中有過極之偏或含有毒成分或難以入膳之味的藥物,要適當加工,以達到潔淨、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以及矯正不可入膳之味。如果不分劑量及毒性大小,盲目使用,也是很危險的,有時還會引起嚴重後果。如有人一次用20克人參煨湯,服用後導致鼻出血的事例,應引以為戒。



【7】藥膳中藥材搭配要合理

藥膳講求配伍,中醫在用藥過程中有“七情合和”之說。中藥有寒、熱、溫、涼四氣,以及辛、甘、酸、苦、鹹五味,配製藥膳必須根據藥物的性味來定,不可隨意“拉郎配”,否則會降低藥效或適得其反。做藥膳用藥如同中藥的煎法,按照規定哪種先煎,哪種後煎,如薄荷辛溫芳香,若燉煮時間一長芳香氣味易散發,就會降低藥效。


【8】要根據體質吃藥膳

不同人群的體質不一樣,有的是寒症,有的是熱症,如果吃了與症狀正好相反的滋補藥膳,就而會起到反作用。中醫藥膳講究辨證,由於廚師大多是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對中藥藥性不瞭解,如果在藥膳裡放進去了兩種相克的藥物,或是劑量放得太多,會導致食客出現噁心、嘔吐、口乾舌燥等症狀。



【9】自己動手做藥膳莫選偏方

有些市民自己動手做藥膳,最好選曾經吃過的、熟悉的材料入膳食,別盲目使用一些偏方,否則會有風險。別選太複雜的方子,儘量選擇性質平和的中藥,別選特別寒涼、特別辛熱的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