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經常咬“它”竟會對健康有害

好習慣伴我成長,好習慣健康一生。很多人有咬手指這個習慣,不自覺的就會做這個動作。咬手指其實是一種很不好的習慣,手上的細菌太多,要小心病從口入。想知道習慣的力量以及養成好習慣嗎?那就一起來看看吧。

皮膚科醫生警告,是時候聽媽媽的話停止咬指甲了!這種行為不僅可能會導致指甲出現奇怪的外觀,並且嚴重時可導致皮膚感染。

專家在皮膚病學會的一次報告上指出,長期咬指甲的習慣能夠引起很多嚴重的健康問題。

專家說,這種行為除了能夠使你指甲周圍的皮膚潰瘍以外,還可以損害指甲生長的組織,導致指甲畸形。

並且咬指甲還可能將嘴部的細菌或病毒帶到指甲周圍而引發感染。

專家建議,保持指甲處於較短的狀態,能夠減少咬指甲這種壞習慣的繼續。

可以通過塗抹苦味的指甲油或者戴手套的方法,來遏制這種陋習的發生。另外,通過一些其他的活動來替代咬指甲這種行為,也是可以的。

一些人在不經意間逐漸開始了咬指甲這種習慣,先可能是一個手指,進而發展到全部。

這種陋習是逐漸養成的。專家鼓勵人們從根本上改變這種陋習,也就是要找到解決人們壓力、厭煩情緒的方法。

對於一部分人來說,咬指甲可能是一些嚴重的心理疾病的徵兆。

如果你已經嘗試過好幾次來戒除它,但是這種問題依然存在,那麼請諮詢相關醫生。

如果你咬指甲導致了皮膚感染,那麼請立即去皮膚科醫生那裡就診。

從人格發展來看我們什麼時候開始和手指“接觸”

嬰兒出生後第一年稱為“口腔期”,是人格發展的第一個基礎階段。

他們強烈需要一種安全感,吸吮需求很強烈,尤其在就寢時間更為明顯。

哺乳或吃奶瓶能滿足孩子多方面的需要。哺乳不僅給孩子以營養,而且暖暖的乳汁,母親溫暖可以給孩子心理上的慰籍。

這是孩子認識世界的一種獨特方式,不能強制剝奪,也不要大驚小怪。因此寶寶常會用嘴來吃手、啃玩具、咬衣角。

從一開始吸吮整個手,到靈巧地吸吮某個手指。

這說明,孩子大腦支配自己行動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從而能夠促進大腦、手和眼的協調能力。

吸吮手指可以減輕內心的焦慮和不安全感

嬰兒時期的寶寶,往往對這個世界既好奇又驚恐,在孩子感到壓力和緊張,牙齒不舒服,想感受一下吸吮手指滋味的情況下,都會吮吸手指。

如果出現一些突發事件,如摔倒,受驚嚇,很容易使孩子從此產生不安全感以及情緒焦慮等現象。

所以我們從小就掌握了抵禦恐懼和焦慮的“良方”,但這種習慣,應該隨著我們的成長慢慢“升級”。

到了成年,我們慢慢不太會用吮吸手指或者咬手指的方式去減輕內心的焦慮和不安全感。

至於那些還在用“老方法”的人群,是在嬰兒期沒有被足夠的滿足。

如:媽媽餵奶方式不當,看護人的強制制止等。這些都會導致這個咬手指或吮吸手指的習慣伴隨我們。

從現實生活告訴我們,成年人吮吸手指也是正常行為

美國不少政治人物,在重要場合被注意到有吮拇指的表現,而這一做法還被美國學術界作為一種成人減壓的方法推薦給政界。

其實,吮手指可以說是人出生後的第一個自助行為。

嬰兒的這個時期還完全沒有自我的界限,自身和外界不和諧的東西會讓嬰兒十分困惑不安,而吮手指的功能是如此強大,讓嬰兒感受到寧靜,極大地增強了他們的適應力。 

隨著長大,孩子的現實性越來越強,逐漸學會了很多處理衝突的方法,也就自覺地或在成人的引導下摒棄了吮手指的“幼稚”做法。

但那些被強制或者恐嚇下戒掉習慣的人群,在內心很可能留下陰影。

如果不找到很好的行為方式或思維模式去面對、處理自己焦慮,恐懼的情緒,這在以後面臨嚴峻挑戰或重大抉擇的時候能產生巨大影響。

不單對前面提到的政要人物重要,對提高現代人的生活品質同樣重要。

嬰兒可以通過吸吮一根手指把自己帶入寧靜之中,相比之下成年人卻很難,因為他們已經不會吮手指了。

這樣看來那些仍然會吮手指的成人遠比“成熟”了的成人幸福得多,而屬於嬰孩的東西也不見得就是要不得的東西。

回到現實生活中,我們既然已經“戒”了對手指的依賴,但必須找到讓內心寧靜與幸福感的途徑。

成年人還是應該用成年人的方式,事實上,在生活中諸如琴棋書畫、各種體育運動,以及冥想、催眠,甚至有些看似怪癖的行為,這些都能讓人進入忘我的境界。

咬指甲在高度緊張的孩子中比較常見,而且還有遺傳傾向。

這些孩子一感到緊張就開始咬指甲——例如,在學校等待探訪的時候和看到電影中的恐怖鏡頭的時候。

如果孩子平時很快樂,也很有成就,那麼,他即使有這種習慣,也不一定是個不好的跡象。

儘管如此,這種現象還是值得認真對待的。如果對咬指甲的孩子嘮嘮叨叨地責駡或者懲罰,通常也只能讓他停止一會兒,因為他們很少能意識到自己在咬指甲。

不僅如此,責駡和懲罰最終還會使孩子更加緊張。

如果在孩子的指甲上塗上苦味的藥,孩子就會認為這是對他的懲罰。

而且這樣做只能使他更加緊張,從而使這種習慣繼續延長。

因此,比較好的作法是找出孩子的壓力是什麼,然後再想辦法排除這些壓力。

他是不是不停地受到催促、糾正、警告或者責備?你是不是對他的學習期望得太多?

你應該向老師諮詢一下有關他在學校的適應情況。如果他看到電影和電視上的暴力鏡頭時比一般孩子顯得緊張,就乾脆地禁止他看這類節目。

如果你的孩子在其他方面都表現得很好,就不要過多地說他咬指甲的事了。

但是,如果他是表現不好的孩子,那就需要找學校的心理醫生諮詢一下,或者找家庭機構的社會福利工作者商議一下。

總之,應該注意的是導致孩子焦慮的原因,而不是咬指甲這一行為本身。

有些孩子咬指甲只是一種與其他無關的緊張習慣。如果這些孩子能意識到同學和朋友可能會嘲笑他們,他們一般都希望改掉這種習慣。

同輩人的鄙視常常會對他們產生刺激,從而迫使他們去努力改掉這一習慣。如果給女孩一套修指甲用具,就可能給她提供額外的動力。

還可以在孩子不咬指甲的日子獎勵他們貼畫,或者在他們的手指頭上粘上小貼畫,這樣就可以提醒他們不要再去咬指甲。

有些大一點的孩子能夠懂得,父母在他們的指甲上塗抹苦味的藥並不是對他們的懲罰。

他們覺得這是提醒自己不咬指甲的好辦法。但是,如果父母嘮嘮叨叨地責駡,就可能產生相反的效果。

要記住,咬指甲的行為雖然不好看,但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多數孩子最終都會自願地停止這種行為。

因此,不要把這個小習慣看得太嚴重,不要讓它影響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也不要把本來與此無關的孩子個性問題牽扯進去。 

孩子咬指甲的習慣要早糾正 小孩子咬指甲是一種常見現象,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過咬指甲的經歷。

因此,一些年輕父母對孩子咬指甲的習慣往往不在意。其實,咬指甲是一種不良習慣,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危害。

專家介紹說,人的手接觸外界最多,特別是孩子,出於好奇,總喜歡這兒摸摸,那兒抓抓,甚至在地上爬,在指甲縫中和指尖上會沾有大量的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

指甲縫是利於細菌滋生的場所,蟲卵在指甲縫中可存活多天。

孩子在咬指甲時,無疑會在不知不覺中把大量病菌帶入口腔和體內,導致口腔或牙齒感染,嚴重的還會引發消化道傳染病如細菌性痢疾,或者腸道寄生蟲病,如蛔蟲病、蟯蟲病等。

經常咬指甲還會對兒童的牙齒造成傷害,造成牙齒排列不整齊,如牙齒外暴,門牙缺角,影響孩子的容貌。

咬指甲還可能造成指甲畸形,破壞甲床,引發出血或感染,損傷甲板,使甲板縮短,周邊不整齊,甲板板面粗糙,失去原來光澤,如侵及甲溝,造成甲溝炎。

據報導,目前中國很多兒童體內含鉛量過高,除了大氣鉛污染外,兒童玩具、食品包裝和學習用品等帶顏色的塑膠產品鉛含量較高。

孩子在玩這些玩具時,手上就會沾染鉛,咬指甲時就會把鉛吃進體內。

因而,糾正愛咬指甲的不良習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減少兒童鉛的攝入。

專家說,孩子愛咬指甲,有時反映一種心理情緒,如緊張、抑鬱、沮喪、自卑感、敵對感等情緒狀態,其根源可能是受關注不夠或缺乏安全感。

而有些孩子,由於咬手指甲經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訓斥,反過來又會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成為繼發性精神刺激因素。

糾正孩子咬指甲的習慣可採用心理療法和行為矯正法,以耐心說服和鼓勵為主,平時多給予孩子心理上的關注,消除造成孩子緊張的因素。

引導孩子多參加一些娛樂活動,多交朋友,如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塊做遊戲等,轉移其注意力。

家長要有耐心和信心,千萬不可體罰,不可大聲訓斥,不要粗暴地強行將孩子的手指從嘴里拉出,這樣可能會在潛意識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習慣。

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常修剪指甲,對大一點的孩子,可通過講道理告訴他們咬指甲的危害。

糾正孩子咬指甲的毛病需要一個過程,年齡越小越比較好糾正,所以,家長發現孩子有咬指甲的毛病時就要儘早矯治。

如何矯正

專家發現,用習慣扭轉法治療神經性習慣,包括咬指甲、揪頭髮、吸吮拇指,及一些嘴部的不良習慣如咬唇和磨牙,是最管用的一個方法。

步驟1

教給孩子分辨識別習慣性行為出現的情況,例如想辦法讓孩子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最愛咬手指頭。

步驟2

教給孩子掌握在習慣性行為出現時運用的對抗反應,例如對自己說“媽媽說了,咬指甲容易生蛔蟲。我不要長蟲子。”

步驟3

讓孩子想像用對抗反應控制習慣性子行為時的情景,如想像肚子裡不再有蛔蟲,不再鬧肚子疼了。

步驟4

父母要給予必要的督促,當孩子成功地使用對抗反應不再出現習慣性行為時,一定及時給以表揚,這叫作社會支持。

對抗反應應該是一種容易做而且與神經性習慣不相容的自然行為。

結語:以上就是三九養生堂為您介紹的經常咬“它”竟會對健康有害,你們都知道了吧。對於特別喜愛咬手指的人來說,真是極好的。看了上面說的習慣的力量以及養成好習慣,以後別再咬手指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