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感染途徑有哪些?
細菌感染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疾病,並且平時很多的原因都可能會引起細菌感染,它的感染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的,大多數時候細菌感染會引起人出現發燒,疼痛以及皮疹等等的情況,最好是及時地瞭解細菌感染的途徑,然後進行有效的預防,下面我們一起來瞭解比較常見的細菌感染的一些途徑。
細菌感染是致病菌或條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環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和其他代謝產物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禁☆感染,臨床上以寒戰、高熱、皮疹、關節痛及肝脾腫大為特徵,部分可有感染性休克和遷徙性病灶。病原微生物自傷口或體內感染病灶侵入血液引起的急性全身性☆禁☆感染。臨床上部分患者還可出現煩躁、四肢厥冷及紫紺、脈細速、呼吸增快、血壓下降等。尤其是老人、兒童、有慢性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治療不及時及有併發症者,可發展為敗血症或者膿毒血症。
主要與病原菌的毒力和數量有關。毒力強或數量多的致病菌進入機體,引起敗血症的可能性較大。細菌侵入人體後是否引起感染,與人的防禦、免疫功能,細菌的毒力及數量有關。完整的皮膚和粘膜是防止細菌侵入人體的天然屏障,破損後細菌易於從此處侵入體內,擠壓皮膚炎症部位或膿腫時細菌侵入的可能性更大。嚴重燒傷時,創面為細菌敞開門戶,皮膚壞死、血漿滲出又為細菌繁殖提供了良好環境,故極易發生感染。尿路、膽道、胃腸道、呼吸道粘膜受破壞後,若同時有內容物積滯、壓力增高,細菌更易進入血中,保留導尿管、靜脈等血管內留置導管、人工輔助呼吸時插管等,也使細菌易於侵入。人體免疫功能正常時,進入血中的細菌迅速被血中防禦細胞如單核細胞、嗜中性粒細胞等所清除,而患肝硬變、糖尿病、血液病、結締組織病等慢性病者,可因代謝紊亂、體液免疫及細胞免疫功能減低,易招致敗血症發生;各種免疫抑制藥物的使用、放射治療亦是導致敗血症發病率高的原因。廣譜抗菌藥物使用後,對藥物敏感的細菌雖被抑制或殺滅,而一些耐藥菌乘機繁殖,亦可釀成敗血症。
當發現已經出現有細菌感染的時候,應該及時地通過抗生素來進行治療,並且同時還應該儘量避免細菌出現再次感染,在生活上面一定要養成一些良好的衛生習慣,尤其是在飯前到時候一定要使用具有殺菌作用的系列產品來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