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手部抖動暗示身體得這個病

當我們緊張的時候,手會不由自主的抖動,但是不緊張之後,手抖動就會消失,而有些手抖卻是疾病產生的,所以手抖的治療方法也是多樣的,手抖大部分情況下會出現在老年人身上,但也會出現年輕人手抖,一個年輕人手抖的話,要怎麼辦?下面我們具體說下手抖是怎麼回事?

1.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老年人多見,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左右,40歲以下起病的青年帕金森病較少見。我國65歲以上人群PD的患病率大約是1.7%。

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為散發病例,僅有不到10%的患者有家族史。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理改變是中腦黑質多巴胺(dopamine, DA)能神經元的變性死亡,由此而引起紋狀體DA含量顯著性減少而致病。

導致這一病理改變的確切病因目前仍不清楚,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年齡老化、氧化應激等均可能參與PD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變性死亡過程。

中老年人出現一側手腳不能控制地抖動,並且靜止時明顯,活動時減輕,則要警惕患上帕金森病。該病最為典型的表現是出現拇指與食指每秒3~4次的對合動作,像是“搓丸樣”的動作。該病可隨病程的延長出現肢體僵硬、動作減少、行走不穩等症狀。

2.特發性震顫

特發性震顫(essential tremor,ET)是最常見的運動障礙性疾病,主要為手、頭部及身體其他部位的姿位性和運動性震顫。

特發性震顫具有相互矛盾的臨床本質,一方面這是一種輕微的單症狀疾病,另一方面,又是常見的進展性疾病,有顯著的臨床變異。

本病的震顫,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緊張、疲勞、饑餓時加重,多數病例在飲酒後暫時消失,次日加重,這也是特發性震顫的臨床特徵。特發性震顫病因並不清楚,易與其他疾病產生的震顫混淆。

特發性震顫也稱家族性震顫及原發性震顫。此類疾病的症狀與帕金森病正好相反,抖動以肢體活動時明顯,靜止時減輕或消失為主要特徵。家族中有相似患者,有些人少量飲酒後抖動減輕。

3.甲狀腺功能亢進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簡稱“甲亢”,是由於甲狀腺合成釋放過多的甲狀腺激素,造成機體代謝亢進和交感神經興奮,引起心悸、出汗、進食和便次增多和體重減少的病症。多數患者還常常同時有突眼、眼瞼水腫、視力減退等症狀。

甲亢亦是引起肢體抖動的常見原因。如果手抖同時伴有消瘦、多汗、突眼、心跳加速等症狀,則應到醫院及時做血清甲狀腺素及甲狀腺B超檢查。

4.酒精戒斷症狀

長期酗酒者停止飲酒一般會在12~48小時後出現一系列症狀和體征。輕度戒斷綜合征表現為震顫,乏力,出汗,反射亢進以及胃腸道症狀。有些人還會發生癲癇大發作,但一般不會在短期內發作2次以上(酒精性癲癇或酒痙攣)。

如果有長期大量的飲酒史,此時因主動或被動原因處於酒精戒斷期間,那麼出現肢體抖動震顫很可能為戒斷症狀。該種抖動多為全身性,動作幅度大且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定向力障礙、精神異常、幻覺等表現。

5.小腦病變

脊髓小腦變性症是以運動失調為主要症狀,病理學上是以小腦及其傳入、傳出途徑的變性為主的疾病,臨床主要特徵為肢體共濟失調和構音障礙。

該類患者可出現意向性震顫,即患者越接近目標物體,其抖動越明顯。此外,還可出現眼球震顫、言語改變以及站立行走不穩等共濟失調的表現。

6.心因性震顫

該種肢體震顫多見於中老年婦女,最顯著的特點為發作性抖動,尤其多見於不良生活事件刺激後發生,當情緒平復後減輕。診斷此病前需要排除器質性病變。

7.藥物性震顫

很多藥物都可引起肢體抖動,故在服藥前應仔細閱讀藥物說明書,如該藥有引起錐體外系症狀副作用時應嚴格按照醫生的要求服用,且不可擅自加量、停用及延長服藥療程。一旦出現了該種副作用,也不必過分驚慌,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逐漸停用該類藥物或換藥。

手抖是什麼原因

臨床上手抖分為:靜止性震顫、運動性震顫、姿勢性震顫、回跳性震顫及震動性震顫等。

震顫雖然表現為手的抖動,但其病根多在大腦,皆是因某種疾患使大腦涉及運動協調功能的區域受到損害。臨床上的病因有帕金森綜合征,肝豆狀核變性,肝性腦病,小腦、腦幹病變,腦動脈硬化,腦缺血,藥物中毒,癡呆等。

像電視片中容家老大的手抖發作,從時間、地點、年齡及誘發因素來看,很可能是因為其原有老年性高血壓、動脈硬化,又突受精神刺激所致。

一般來說,手抖症狀多在老年出現。應該及時找神經科醫生、內分泌科醫生和新陳代謝科醫生做適當檢查,明確病因,正確治療。

病理因素

1.特發性震顫

這種病的病因不明,主要累及上肢和頭部。主要表現是做精細動作時出現手抖,如寫字、持筷子、扣紐扣等。情緒緊張、疲勞時手抖更明顯,於精神鬆弛或休息時減輕或完全消失。喝酒後症狀可減輕。

神經系統檢查除手抖外無其它異常,目前治療這種病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採用藥物治療。服藥可以改善症狀,停藥後又復發,所謂“治標不治本”。特發性震顫進展非常緩慢或不進展,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

2.帕金森病

這是一種發生於老年人的退行性疾病,除手抖外,還伴有動作緩慢,肢體僵硬,平衡功能差等症狀。如果不治療,症狀將越來越重。這種病需專科醫生幫助診治。

心理因素

如果排除病理因素,手抖的另一常見病因是由心理因素引起。預期焦慮症。這種問題常常製造了一個使病人感覺到恐懼的情境。比如,你非常擔心工作有別人在場時手會發抖,結果別人來到你面前時,你的手真的在抖動了。

在預期性焦慮症中,引起心理反應的症狀的焦慮會加劇或導致症狀的產生。而症狀的出現又進一步強化預期性焦慮,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在這個惡性循環中,你被封閉起來而不能自拔。由此可見,病人真正害怕的是害怕本身。

症狀分類

手抖從症狀上分為生理性手抖和病理性手抖。

生理性

幅度小而速度快,多在靜止時出現,是一種細小的、快速的、無規律的抖動。生理性手抖常在精神緊張、恐懼、.情緒激動、劇痛及極度疲勞的情況下出現,一旦引起手抖的上述原因消除,手抖也隨之消失。

病理性

醫學上稱“震顫”;是指手不隨意的顫動,常為永久性的。主要分為靜止性手抖和運動性手抖兩種類型。其中靜止性手抖是肌肉在完全放鬆的情況下,即安靜的狀態下出現的手抖。

這種手抖在睡覺時就可消失,手抖速度為4—6次/秒,比較有規律,典型的疾病如帕金森綜合征。

運動性手抖是只在運動時出現手抖,運動接近目標時抖動加重。如醫生給病人做指鼻試驗時,要病人伸直前臂;再用食指指自己的鼻尖;食指尖越接近鼻尖,手的抖動就越明顯。運動性手抖無規律,抖動幅度大,受情緒影響而增強,常見於腦神經和上肢神經的病變。

臨床上引起病理性手抖的常見病有:上肢神經疾病與損傷、腦組織疾病和藥物中毒性手抖。

手抖是老年人的常見現象。兩隻手抖個不停,吃飯、寫字都受到嚴重影響,令老人們非常苦惱。醫學上將這種抖動稱為震顫。震顫雖然表現為手的抖動,但病根多在大腦,因某種疾病使大腦負責運動協調功能的區域受到損害從而引起震顫。

在臨床上,震顫麻痹症、腦動脈硬化、中腦或小腦平病變、肝性腦病、藥物中毒、癡呆等,都有可能引起老人手抖。據醫學研究發現,食用蠶豆、咖啡,可有效地控制震顫。家人可以適當給老人多吃這兩種食物。

手抖的治療方法

1、減少自我關注

它的意思是,你要讓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你所面臨的具體事務上,而不要關注自己的感覺。這是很重要的。當你發現你在關注自己的臉是不是紅了,心是不是跳快了,關注這類問題時,神經系統的活動就會不由自主地受到啟動或強化。

而你減少關注它,就可以使它得到休息,其衝動強度也就自然減弱了。為了減小對自我的關注,你要在所處的情境中學會關注你的真正的問題,比如你的應聘,你的考官,你的環境等。

2、放棄控制意圖

它的意思是,通常我們發現自己不自然了,臉紅了,手抖了,我們會自覺不自覺地做出努力來控制自己的這些反應。問題是,植物神經系統的工作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受到我們的意識的控制的。

所以我們越是努力去控制,就越是容易發現我們的控制無效,結果就讓自己處於緊張,甚至焦慮不堪的狀態裡了。而如果我們放棄控制意圖,不去理會,它倒是會自動熄滅的。放棄控制的意圖,也就要求你對最壞的後果心中有數並能坦然接受:大不了我這一次應聘落選,我可以東山再起嘛!我還年輕,不怕一時挫折,不會一蹶不振!

3、培養接受態度

它的意思是,我們要學會與症狀為友。當我們發現自己欲手抖臉紅時,我們不要與之為敵,進行鬥爭,控制,而是要學會接受它。我們可以對自己這樣說,我就是有些膽小,有些靦腆,這沒什麼啦。來吧,就臉紅吧,就手抖吧。

如果你能這樣對自己說,(即自言自語),神經系統的工作就會變得強度降低,對我們的影響也變小了。而我們的對抗,則強化了它。接受它,沒有關係的。與症狀和平共處,必定也就相安無事了。接受的態度之下,就可以以柔克剛,以智取勝了。

病例舉例

病例1病人D,現年41歲。因恐懼症找醫生求治。他的症狀為不能在人面前書寫,或在人面前他不能有效地進行機械操作。在很長的時間裡,如果有人在周圍,他就不能簽支票。

在眾人面前發言時,也十分緊張。醫生告訴他遇到恐懼的情形時,不要回避,而是立即進入這一狀態。在眾人面前努力顯示出自己是一個多麼好的發抖者。他要向人們顯示自己的病症,盡力去表現出發抖的樣子。

病人照醫生的話作了,他取得了成功。他說:我不再發抖了,我不再到恐懼了,無論我如何讓自己發抖,我都做不到。病例2另一個例子是有一個醫學院的大學生,實習階段出現了一個毛病。

每當走進手術室,當他的指導教師出現時,他的手都開始發抖。無論如何也不能控制。有一次他恰巧聽了弗蘭克爾的意義治療講座。

他告訴自己:他來了,我要向他表明我是一個多麼出色的手發抖的人,我要向他表明我的手抖的多麼優美。但令他驚奇的是,無論他多麼想抖,他也無法抖動了。

年輕人手抖原因

1.震顫

很多人在平時生活中會出現突然手抖的情況,同時還伴有輕微的麻木現象,專家指出,這些情況在臨床上我們稱之為震顫。這種情況進進是一個症狀,通常是指身體的一部分或全部表現為不隨意的有節律性的顫動。

同時震顫這種情況在臨床上還細分為靜止性震顫、運動性震顫、姿勢性震顫、回跳性震顫及震動性震顫等,因此患者在平時生活中應該根據自己的症狀去判斷原因。

一般情況下靜止性震顫即肌肉在鬆弛的情況下出現肢體抖動,而在進入睡眠情況時這種情況便會很快消失,通常它只會在白天的時候出現顫抖抖症狀並且較有節律。比如帕金森,患有帕金森綜合症的患者就會出現以上這些症狀。

2.運動性震顫

還有部分患者在靜止時並不會出現手抖以及身體部位顫抖的情況,但在運動的情況下手抖等情況卻十分的明顯,專家指出這屬於運動性震顫。

這類患者通常表現為無節律、振幅大等症狀,通常在情緒激動、精神刺激時才會出現手抖等現象,在平時生活中基本不會發作。專家指出這是拮抗肌協調障礙的結果,多半是因為小腦病變所導致。

一旦患有小腦腫瘤、結合臂病變、腦血管硬化等病症就會因此而導致運動性震顫等情況的出現,因此這部分人群在平時生活中除了要注意保持平和的心態之外,還要注意小腦的健康,一旦發病就應該儘早去醫院進行檢查以及治療。

3.姿勢性震顫

所謂的姿勢性震顫又稱為意向性震顫,這種震顫從醫學上歸屬於運動性震顫,平時生活中只要身體長時間保持一定姿勢就會出現手抖等情況。

還有就是長時間從事某種目的運動或保持某一姿勢時,震顫的情況同樣會出現,但只要保持靜止這一情況就能得到有效的緩解直至消失。

這種情況所導致的震顫多半表現為手的抖動,但追根到底主要原因還是在大腦,皆是因某種疾患使大腦涉及運動協調功能的區域受到損害而導致。面對手抖是怎麼回事的問題,大腦受到損傷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結語:看完那些手抖的原因,當我們手抖的時候要注意了,很有可能就得得了病,如果手抖一直不消失就要及時就醫了,當然如果只是因為激動等原因,也不要輕易忽視,留心觀察,酌情對照查看自己的情況,避免隱藏疾病,保證自己有一個良好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