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嬰兒足底采血怎麼做

我們大家知道采血雖然簡單,但對於新生兒要采血成功,製作出合格的血片,保證血片的品質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此必須嚴格要求,規範采血。我院在新生兒疾病篩查5年的采血工作中,在新生兒足跟內外側緣不斷選擇有效采血點位置,總結采血過程中的經驗教訓,提高了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將采血方法及操作報導如下。

1臨床資料

收集我院從2008年開展新生兒疾病篩查工作采血以來的資料,2010年1月———2012年1月,共采血1856例,均為出生大於72小時,並無其他合併症的新生兒,平均體重3186g,充分哺乳8次以上的新生兒;成功1793例,成功率為96.6%,失敗63例,占3.4%。因位置選擇不當導致失敗14例,占22.2%。因采血前準備不充分導致失敗49例,占77.8%。

2方法

2.1采血方法

2.1.1采血時間在新生兒充分哺乳8次後,冬季用38℃-39℃、夏季用37℃-38℃的溫水洗澡,輕柔新生兒足跟部,待到足跟部充血紅潤時進行采血。

2.1.2采血前的準備環境:室內空氣用三氧消毒機消毒30-60分鐘,室內中性溫度24℃-25℃,相對濕度55%-60%[2]。物品:采血卡片,無菌采血針,75%酒精棉球或棉簽,無菌無滑石粉手套。操作者洗手,戴口罩、帽子、手套。

2.1.3注意事項以下部位不能用於新生兒篩查采血:一是後足跟彎曲部位;二是足弓部位;三是足跟中心部位;四是水腫部位;再就是手手指部位(新生兒手指末端皮膚至手指骨之間距離1.2-2.2mm,在此部位采血易傷及骨頭,局部感染和壞死是手指采血的併發症)。前三個部位采血,容易導致新生兒的神經、肌腱、韌帶和軟骨的損傷,造成一定的後遺症。

2.2采血部位根據國內外新生兒疾病篩查血樣採集經驗,足跟內外側緣是采血較理想的部位[3]。但範圍太大無法準確定位,我們在臨床工作中,從外踝後側向足底作垂線,垂線與足底外側緣的交點為最理想的穿刺點。

3操作

3.1操作方法

3.1.1找位點、穿刺采血一是將新生兒放置於操作臺上,仰臥,抬高新生兒頭部,使其足底低於心臟的水準位置,以增加靜脈的壓力,增加血液達到穿刺部位。二是75%酒精消毒足跟內外側緣,直徑大於3cm以上,用無細幹棉簽擦掉殘餘酒精後開始操作。再就是護士左手輕輕握住新生兒的腳,將采血部位皮膚繃緊,右手持采血針在足跟采血部位穿刺,刺入深度小於3cm。(根據臨床工作經驗,足跟采血最理想的穿刺點為從外踝側向足跟外側緣作垂直線,垂線與足底外側緣的交點)。

3.1.2采血卡片的製作穿刺後使血液自然流出,然後輕輕用無菌棉簽擦去第一滴血,以避免血液和組織液混合而造成血樣不合格,再在穿刺部位周圍輕微松擠壓、放放鬆、再擠壓、放鬆,待血滴足夠大時,用采血卡片正面輕微接觸血滴,使血液自然吸入並滲透至濾紙的反面,確保濾紙正反兩面滲透均勻。連續採集3個血斑,每個血斑大於8mm。

3.1.3采血後局部處理將新生兒足部抬高,平放於操作臺上,用無細棉簽輕壓針眼直到流血停止,不要使用膠布。

3.1.4采血合格判斷一次採集3個血斑,血斑直徑大於8mm,濾紙正反兩面均勻滲透。

其實新生兒采血成功率高,減少因反復穿刺給新生兒帶來的痛苦,家長對此項穿刺技術的滿意度大幅度提高,使新生兒先天性、遺傳性疾病得到及時治療,提高了兒童的智力及生命生存的品質二是采血部位: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發現直接從足跟內外側緣垂直進針,容易刺入過深,針頭易達到皮下脂肪層,毛細血管相對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