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請尊重孩子們的“磨蹭”心理

小米啊相信有很多的家長都會因為孩子們的一些在做事情方面的磨蹭習慣而感到苦惱吧,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啊,在面臨孩子幼稚園快要遲到的時候呢,孩子們卻依然不緊不慢的吃早餐啊,穿衣服啊上廁所啊什麼的,這個時候的家長呢,往往就會很著急,生怕孩子遲到啦,會不會給老師不好的印象啊什麼的呢,那麼其實對於我們的孩子們來說呢,其實他們的磨蹭也是有原因的呢,作為一個家長要理性科學的分析這個問題,及時的瞭解到孩子們的心理到底是怎麼想的,從而在根本上面解決問題,幫助我們的孩子改變這種做事情磨磨蹭蹭的習慣呢。下面啊,就請處於煩惱狀態的爸爸媽媽們一起和小米看看吧,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夠幫助孩子改掉這個壞習慣吧。

教育科學研究院專家表示,孩子磨蹭一般來講有三個原因,一是天生的性子慢;二是孩子不喜歡做某件事情,故意磨蹭;三是家長沒有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沒有給孩子制定合適的行為規則。

家長要正確對待和認識孩子的“磨蹭”,這點非常重要。因為有些家長看到孩子磨蹭,大多時候都會認為是孩子的原因,而沒有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於是對孩子大吼大叫,結果孩子不僅不會快,反而更加磨蹭。

其實,孩子的磨蹭與孩子本身沒有直接的關係,關鍵是家長的看法和做法。教育和改變自己,才是最高境界的家庭教育。

對於天生慢性子的孩子,家長要學會接納,尊重孩子的慢節奏,因為天生的性格很難改變。如果強行讓孩子跟上家長的節奏,會讓孩子失去自信,而沒有自信是比磨蹭更可怕的結果。

對於孩子不喜歡做某件事情而磨蹭,需要家長有同情心,理解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做這件事情。對於有些不喜歡的事情,孩子可以選擇不做。對於孩子不喜歡卻必須做的事情,則需要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制定一定的規則。

那麼,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培養孩子哪些良好的行為習慣,又該制定什麼樣的規則呢?

第一,與孩子協商制定作息時間,養成專時專用的習慣。以早起上學為例,以固定的出家門的時間為節點,家長可以先觀察,看由孩子自己完成洗漱、穿衣、吃飯,需要多長的時間。如果孩子需要半個小時,則提前半個小時叫醒孩子。在執行的過程中,孩子完成得很好,需要及時鼓勵,形成良性迴圈;孩子沒有完成好,再接著尋找原因。

第二,讓孩子學會自己承擔後果,養成負責任的習慣。很多家長看到孩子磨蹭,一邊嘮叨抱怨,一邊幫助孩子完成一些事情,比如整理書包、穿衣服等。家長的這些不忍心,日積月累,使得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建議讓孩子遲到幾次,被老師批評幾次,讓孩子學會自己對自己負責。

第三,獎懲結合,養成學習有效率的習慣。比如,晚上的作息時間可以和孩子商量,分為吃飯、做作業、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洗漱睡覺等幾個階段。在做作業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兩個時間段上實行獎勵和適當懲罰。

孩子需要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去瞭解他們,去懂得他們的心裡面在想些什麼,當然啦,小米在這裡也要提醒各位爸爸媽媽一句哦,儘管孩子會犯錯,但是呢,我們也一定要小心的處理哦,儘量做到不給孩子們的心裡造成不好的傷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