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國粹中醫必將亡于中藥

中醫將亡于藥

2006年,記者採訪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市場司司長駱詩文,他曾預言:“我們執行錯誤的‘中藥現代化’路線與國際接軌三四年,已經使得中藥加速走向衰敗。如果這種情況再讓它繼續5年,中藥就無法挽救了。”

2011年,記者拜訪駱老,再度提及此事,他直言:“醫藥不分家。現在傳統中藥已經不復存在,醫也完了!

最可悲的事情莫過於,連治病救人的藥都“病”了。駱老說:“我搞了50多年中藥,現在的中藥連我自己都不敢吃。不是危言聳聽,很可能吃出問題。我吃中藥,都得自己跑到藥材市場親手選藥材,自己炮製。”

中醫將亡于藥

中醫將亡于藥

中藥也有“三聚氰胺”

藥材採集之後,最基本的工作是除去泥沙和混雜物。然而目前市場上的藥材,茵陳、蒲公英、菟絲子等所含泥沙重量幾乎占20%以上。丹皮不刮皮抽心,白芍不去老根,板藍根不去根頭部,桃仁、杏仁不去皮,酸棗仁大量含殼,麥冬、蓮子不去心……

飲片切法不同,藥效也不同。板藍根薄片的浸出物還原糖含量明顯高於斜片、厚片。但現在藥工怕切到手,隨意把藥片薄片改厚片,厚片改塊狀。片薄如飛的天麻,只能停留在老藥工的記憶中了。

中藥也有“三聚氰胺”

中藥也有“三聚氰胺”

中醫起源

中醫發源于中國黃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學術體系。中醫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歷代都有不同的創造,湧現了許多名醫,出現了許多重要學派和名著。

中國歷史上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與自然和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發現藥物、積累經驗的艱苦過程,也是中藥起源於生產勞動的真實寫照。

中醫起源

中醫起源

中國已被戲稱為“化學大國”

當今中國,已經被戲稱為“化學大國”,中藥商在這方面的“追求”更是孜孜不倦。近年來為了讓藥材更好看,除了打磺,還增加了用雙氧水浸泡天麻漂白,用氧化鐵水洗丹參染色,拿洗衣粉搓掉黴斑……

中國已被戲稱為“化學大國”

中藥發展日新月異

近幾年,伴隨著我國產業政策及對中醫藥支持力度的增強,產業的聯合、重組,企業做大做強的步伐加快,產業的集中度、規模化進程日益明顯,產業發展方向上也發生了改變,一些中藥工業逐漸涉足新的領域,如藥妝、保健品、飲品、日化等,大健康、大中藥產業成為部分企業的戰略選擇。

中藥發展日新月異

中藥發展蓬勃向上

社會發展、收入增加和觀念改變帶來了醫藥消費市場的升級與分化,藥品消費市場由過去單純的治療需求,向高端的預防、保健、康復等方向分化發展而中藥企業向保健品等健康產品品牌延伸具有天然的優勢。

中藥發展蓬勃向上

中藥發展前景廣闊

由於政策導向的明晰、人民健康意識的加強可以預見,未來中藥企業的大健康平臺構建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中藥健康產品並不是新興帶我。目前市場上所流行的中藥保健品基本上由保健食品、藥妝、日化用品這三大類構成。傳統中醫食療、理療和養生理論所形成的深遠影響,廣大消費者對於中藥“治未病”認知的愈加豐滿,使得中藥健康產品比普通健康產品更具備一些優越性。

中藥發展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