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骶骨關節錯位的診斷與治療

我們大家知道我們的骶骨是處於我們身體的敏感期的,也是處於我們身體的脆弱的階段,我們的目的就是我們將骶骨保護好,但是我們的骶骨關節如果出現問題,那將是很嚴重的事情,當然就包括骶骨關節的錯位,那麼我們知道骶骨關節出現錯位我們自己怎麼做麼?下面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骶骨節錯位的診斷與治療.

骶骨關節是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狀關節面構成的,為凹凸不平、互相嵌插的耳狀關節面,關節囊緊張,並有許多堅強的韌帶包裹,活動範圍極小,是人體軀幹向下肢傳遞重量與支撐的關節,而雙足或兩側坐骨結節所受的外力,也必須通過骶髂關節才能傳到軀幹。

骶骨關節半脫位,分急性與慢性兩種,可單獨發病,也可因其他傷病而併發或就是該病的一個組成部分。但診斷和治療中常常被忽略,或誤診、漏診。若脫位關節未被矯正可長期遺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經痛麻等症狀。有的則表現為泌尿生殖系統病症(如月經不調,尿頻、尿急、遺尿、陽痿等)且久治不愈。實際上根源多為骶髂關節半脫位致骨盆扭轉/傾斜,使盆內臟器及所支配的神經血管受到壓迫或牽拉,一旦骶髂關節錯位糾正,骨盆位置恢復正常,許多內臟病變亦隨之得到緩解。

急性骶髂關節損傷多由外傷所致,如彎腰搬取重物時姿勢不當;跌倒時臀部著地;肩擔重物時突然失足等,身體失去平衡,重心突然轉移,身體來不及適應而導致骶髂關節錯位。根據受傷的姿勢與外力的作用方向,可造成骶髂關節向前或向後錯位。

前錯位:

發生於下肢伸髖屈膝的位置上,如劇烈奔跑、跳遠或勞動中一腿伸髖屈膝,用肩推重物時,大腿前部的股四頭肌強力收縮向前猛力牽拉髂骨,同時由於同側骶髂關節後面韌帶的作用,使骶髂關節向後旋轉,導致髂骨向前下錯位;

後錯位:

發生于下肢屈髖伸膝的位置上,如跨越溝壕、彎腰搬取重物時,大腿的後部肌肉強力收縮,牽拉髂骨向後,軀幹、脊柱及骶骨向對側前方旋轉時,導致骶骨向後上錯位。

診斷:

①外傷、勞損、產後、風寒濕侵襲、先天因素。

②繼發於其他疾病及損傷,如:腰間盤突出、腰肌勞損、椎管狹窄、骨質增生、盆內臟炎症……(需排除關節結核,強直性脊柱炎、腫瘤侵犯等) .

症狀:

一側腰骶部疼痛,重者患肢不敢著地、負重及站立,行走困難。坐位時患側臀部不敢著力,常以健側臀部著床,患肢保持屈髖屈膝位,翻身困難,腰骶部痛,或可沿坐骨神經放射性痛(或麻)。鞍區症狀,腹股溝部及內收肌 群痙攣性疼痛,其他內臟表現(如痛經、陽痿等)。

體征:

壓痛(關節部、梨狀肌、坐骨神經行程、內收肌群……)。髂後上

棘不等高、腰骶三角不等腰、髂脊不等高、下肢不等長、腰椎側彎…… 患側骶髂關節處明顯壓痛,骨盆分離試驗,“4”字試驗及床邊試驗陽性

4、x線片:關節間隙不等寬,密度不均,骨盆傾斜。(或可見)恥骨聯合分離。

復位手法:

由於骶髂關節內外有堅強的韌帶固定,關節面耳狀面相互嵌扡咬合緊密,

(對維持骨盆環的完整性和穩定性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有人認為是“不可動關節”,但實際上仍屬於“微動關節”。一般情況下不易輕易半脫位,但一旦形成半脫位,則自行歸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常常遺留頑固性疼痛等症狀,且給腰腿痛診斷和鑒別診斷帶來混淆和困難。正因為如此,其手法復位尤其顯得重要。

2,由於骶髂關節屬於微動關節,其復位難度也相對大一些。人們對腰椎復位的方法都比較熟悉,研究也很多,手法多達數十種。而對骶髂關節移位(錯動或半脫位),人們對其重視、認識,瞭解的普遍性以及掌握有效復位手法的種類和熟練程度就差得多,因而有必要多加一些介紹。

3、以下介紹幾種經作者精選、改進和創編的有效手法供參考。這裡必須指出的是,手法復位前,首先必須弄清楚患者屬於前脫位還是後脫位。這樣施術才能有的放矢,事半而功倍,否則將弄巧成拙,適得其反,南其轅而北其轍了。(注:復位手法名稱為本人自行命名的,不一定科學準確,而只是為了形象化和便於記憶)。

好了,上面就是我們關於骶骨節錯位的診斷與治療的一些基本的方法了,大家看完之後是什麼樣的感覺了呢?是不是覺得我們自己在出現骶骨錯位的時候我們自己也為我們自己準備了一些治療的方法,希望這些方法用不上,因為這樣你就不會出現骶骨扭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