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自己未來的道路
我們這個年紀,最常見的迷茫是兩種,第一,我的愛人在哪裡,第二,我的道路在哪裡。今天小編和大家聊一聊職業規劃的問題。
有些人關於自己未來要做什麼這件事,有深深的選擇恐懼症。其實選擇恐懼症說明你情商比較低。研究人員Fabio在2013年的文章中認為,情商越高,在選擇中相對產生的猶豫會越少。不過我們今天的主題不是情商,而是希望給大家一個參考性的思路,讓你知道當你在思考“我應該要做什麼”的時候,可以從哪些方面展開思考。
一、什麼樣才算是一份“超棒”的事業?
1、意義感
這份工作或者職業要能夠為你創造一個更高的目標,至少,它應該能夠讓你堅信這是一份不虛度年華,並且有上升意義的工作。比如你能夠説明你的客戶,或者給你身邊的人帶來愉悅的體驗這樣的意義,這裡的意義其實並不需要讓所有人都認可,只要你自己能夠找到工作的意義就足夠,人說百樣米養百樣人,根據各自的幼年成長經歷,那麼個人對什麼事情有意義的看法也是不一樣的,你自己覺得有意義就是好的。
2、成就感
一份好的工作應該能令你為完成的任務而感到驕傲。這個工作會讓你得到一些人的讚揚和認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成就感。同樣的,你也應該在任務完成之後去認真的慶祝並獎勵自己,這種獎勵會讓你更加積極的投入到下一個任務當中去。
3、幫助你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
和優秀的人一起工作,並建立一個穩固的關係,是一個好工作的首選。雖然說,工作關係和私人關係有時候是存在著鮮明的邊界的。但是假如你工作中合作的人你全都不能欣賞,甚至厭惡,那麼很可能這份工作對你來說並不是十分理想。一個好的團隊,能夠有效溝通,能夠求同存異,能夠彼此支持。它會令我們感覺一起做的事情充滿了希望和活力,並且願意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研究還表明,好的工作場所的人際關係能幫助減少人們的壓力和痛苦。
4、符合你想要的生活節奏
什麼樣的生活節奏是你要的?在進入工作前,這是你必須問自己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有的人喜歡朝九晚五的穩定,生活保持著一成不變的節律;有的人認為自己在年輕時想要拼搏,希望挑戰工作時間很長的工作;有的人則喜歡自由的時間安排,不管工作時長長還是短,都害怕必須在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情。我們喜歡和需要的生活節奏不是一成不變的。剛畢業進入職場,和婚後,需要的節奏可能就會有變化。
建議大家首先想清楚自己在目前一段時間內,想要什麼樣的生活節奏,再去尋找能夠匹配的工作類型。假如你喜歡挑戰和自由的時間安排,卻去了一個朝九晚五的公司,你在很長的時間裡都不會覺得愉快,焦慮感會揮之不去。而假如一個很注重生活與工作平衡,需要更多時間和家人相處的人,假如自己創業,工作和生活混成一團,大概也會十分痛苦,很可能堅持不下來。
生活有時候也像音樂,找到它的節奏,然後你就可以隨著節奏律動,是事半功倍的事,而假如一直找不准生活的節奏,可能就會經常覺得被生活追趕,或被生活壓抑,始終覺得很累。
二、性格和事業的關係
現在的人生活壓力很大,越來越少會去考慮自己的性格和工作的關係。總是想找到一份和自己的能力合適的工作,然後讓自己的性格去適應這份工作。其實,性格和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感直接相關,很大程度影響職業匹配。心理學家們最近發現,針對性格的就職諮詢比針對興趣技能的就職諮詢要更加準確有效,將就業成功率從60%提高到了80%。
所以想要有一個成功的事業的你,首先要瞭解自己的性格,以及自己的性格適合做什麼樣的工作。那麼在這裡向大家推薦MBTI職業性格測試,因為版權的關係我們不能直接給大家放出,但是大家可以盡情的利用搜索工具,這個測試從動力、資訊收集方式、決策方式、生活方式這些角度説明你判斷你的人格類型和你可能合適的職業,雖然問題比較多但是結果有一定參考價值。
三、事業是個過程還是個結果?
很多人都會說這句話,“結果不重要,過程才重要”。這就好像是一句人人都知道但都不能真心認同的格言警句。
其實小編很理解本文一開始說的,關於事業的選擇恐懼症:覺得試錯的代價很大,機會成本很大。一旦試錯,過去的時間不能重來,就會在整條職業發展的道路上落後下來。
對於這樣的想法,想和大家分享一句話,“人一生中百分之九十五的不快樂,都來自還沒有發生的事。”另外,心理學研究發現,除卻大的創傷,15-25分鐘之內的情緒上的痛苦是真正來源於負面事件本身,超過這個時間的情緒上的痛苦都是來自自己的再生產,是通過調整自己的思維可以避免和消除的。要做到這一點,我們要學習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此刻。
把注意力集中在此刻,才是“結果不重要,過程才重要”的真正意思。因為如果真的能做到把注意力集中在此刻,少了很多對未知的揣測帶來的情緒的干擾,精力集中,會更能夠在每一個重要的節點做出正確的決策。而每一個細小的正確的決策,都會最終累積成一個好的結果。即便你發現你匯出的結果是這份工作不適合你,也一定是在所有能夠發生的情況中,最好的一種。
事業的成功和人生其他事情的結果一樣,是水到渠成的,是無數個此刻的正確的決策積累而成的。
四、用實驗的態度過一生
其實這一部分是小編最想和大家討論的問題。
前幾天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很火的問題,叫作“24歲時我們應該做什麼”,回答各色各樣,不乏充滿正能量的雞湯。但其實,小編對這樣的問法,是非常反感的。
讓我們看看我們生活中壓力的來源,“我已經畢業一年了,還在家準備考試,感覺自己很失敗”,“我已經30歲了,還沒有結婚。”,“我還想繼續讀書,可是年紀一大把了”,“我想學電影,可是我都已經從金融專業畢業了”……很多壓力,都來自於,我們的腦海中存在一個“人生應該怎樣過”的範本,我們忍不住把自己的人生和範本上的人生加以比較。當我們的人生和範本上的人生有出入的時候,我們就覺得恐慌,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覺得自己以後的人生也會一直失敗下去——因為它已經不可能和範本上一模一樣了!
但是,究竟是誰說的,大學畢業就該工作,到了一定歲數就該結婚生小孩,過了一定歲數就不能再返回學校,到了一定時候換專業和興趣就是太晚。
這個社會讓每個人都活得很不自由。而我們每個人也在不斷強化社會的這種束縛。當我們問出“24歲應該做什麼”這樣的問題時,但我們去回答“24歲應該做什麼”這樣的問題時,我們都是在強化人生有一個標準答案。每當我看到大家這樣,就會覺得有點難過。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原本都值得活得更加自由。
雞湯裡說的對,我們應該追求有價值的人生,應當不斷自我充實和提升,但是什麼樣的生活是有價值的,什麼樣的做法是自我提升,應當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
對於我們改選什麼樣的工作這件事,職業規劃師,Marty Nemko博士對於大家的建議是:隨便選一個想做的就去做吧!去瞭解,去實踐,你有的是機會和時間改變自己的想法和選擇。